【仞】字是什么意思、字义及解释
一、古以周八尺曰仞。亦有以七尺、五尺六寸、四尺为说者。
1.八尺说。《说文解字》:「仞,伸臂一寻,八尺,从人刃声。」;明、张自烈《正字通》:「仞,古以周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长短以寻,度地以步。《小尔雅》:『四尺曰仞。』王肃从之。包咸、郑玄谓:『七尺曰仞。《书》:『为山九仞』。』《释文》:『仞七尺也。』应劭《汉书》注:『五尺六寸曰仞。』颜师古非之曰:『八尺曰仞,取人伸臂之一寻也。』颜说与孔安国同,颜以八尺为仞是也;泥《说文》以仞为申臂一寻,则非也。一寻只六尺耳。或曰:『古尺短,周尺八尺以今度之一寸又减二分。』应劭之说据汉尺也。《庄子·庚桑楚》:『步仞之丘。』注:『七尺曰仞。』亦非。」;《尚书·旅獒》:「为山九仞。」传:「八尺曰仞。」;《山海经.西山经》:「其高五千仞。」注:「仞,八尺也。」
2.七尺说。《说文解字》仞字,段注:「按此解疑非许之旧,恐后人改窜为之。尺部下云:『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假令寻仞同物,许不当两举之矣。诸家之说仞也,王肃、赵岐、王逸、曹操、李筌、颜师古、房玄龄、鲍彪诸人,并曰八尺。而郑《周礼》、《仪礼》注、包咸《论语注》、高诱注《吕氏春秋》、王逸注〈大招·招魂〉、李谧《明堂制度论》、郭璞注司马相如赋,用司马彪之说。陆德明《庄子》释文,则皆谓七尺。《淮南子·原道训注》八尺。而《览冥训注》则云七尺,百仞者七百尺。证以《吕氏春秋》注,则〈原道〉注可疑。近歙程氏瑶田《通艺录》有说曰:『言七尺者,是也。』扬雄《方言》云:『度广曰寻。』杜预《左传》:『仞沟洫。』注:『度深曰仞。』二书皆言人伸两手以度物之名。而寻为八尺,仞必七尺者,何也?同一伸手度物而广深用之,其势目不得不异,人长八尺,伸两手亦八尺,用以度广,其势全伸而不屈,而用之以度深,则必上下其左右手,而侧其身焉。身侧则胸与所度之物,不能相摩,于是两手不能全伸,而成弧之行,弧而求其弦以为仞,必不能八尺。故七尺曰仞,亦其势然也。《说文》测下云:『深所至也。』《玉篇》云:『度深曰测,测之为言侧也。』余说与之合矣。玉裁谓程说甚精,仞说可定矣。《考工记》:『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倘其度同八尺,何不皆曰二寻,如上文广二尺深二尺之例也。许书于尺下既寻、仞兼举,寻者八尺也,见寸部,则仞下必当云七尺,今本乃浅人所窜易耳。程氏又曰:『《小尔雅》云:『四尺』应劭云:『五尺六寸』此其缪易见也。』。」;《广韵》:「仞,七尺曰仞。」;《尚书.旅獒》:「为山九仞」释文:「七尺曰仞」;《仪礼·乡射礼记》:「杠长三仞。」注:「七尺曰仞。」;《礼记·祭义》:「筑宫仞有三尺。」注:「七尺曰仞。」;《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皇疏:「七尺曰仞。」
3.五尺六寸说。《汉书·食货志上》:「有石城十仞。」注:「应劭曰:『仞,五尺六寸也。』。」
4.四尺说。《小尔雅·广度》:「四尺谓之仞。」
二、度深曰仞。《左传·召公三十二年》:「仞沟洫。」注:「度深曰仞。」
三、满也。与牣通。明、张自烈《正字通》:「仞与牣通。」;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充仞其中。」;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虚宫观而勿仞。」注:「仞,满也。」
四、与认通。《读书通》:「仞通作认。」;《列子·周穆王》:「梦仞人鹿。」释文:「仞,一本左认。」;《淮南子·人闲训》:「非其事者勿仞也。仞人事者败。」
五、或作轫。《孟子·尽心上》:「掘井九轫。」释文:「轫,义与仞同,借用耳。」
六、与刃通。《尚书·旅獒》释文:「仞,本作仞。」
七、与韧通。柔坚也。《易经·革卦》:「巩用黄牛之革。」注:「牛之革坚韧不可变也。」
八、地名。《左传·文公十六年》:「楚子贝自仞以伐庸。」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