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池之殃】的意思和解释
【鱼池之殃】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义参「殃及池鱼」。见「殃及池鱼」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殃及池鱼」之典源,提供参考。 #《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1>知与不知皆不足恃,其惟和调近之,犹未可必。盖有不辨和调者,则和调有不免也。宋桓司马2>有宝珠,抵罪出亡3>。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4>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5>也。纣为不善于商,而祸充天地,和调何益?
(1) 典故或见于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辨惑》。
(2) 桓司马:桓魋,春秋时宋国人,生卒年不详。任司马,宋景公宠信之。后得罪出奔至曹国,欲叛宋,曹人反叛魋,后又逃至卫国。
(3) 抵罪出亡:犯罪逃亡。抵,当。
(4) 竭池:将池水排尽。
(5) 及:牵连。〔参考资料〕 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辨惑》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俗说:司门尉姓池,名鱼,城门火,救之,烧死,故云然耳。谨案:《百家书》:「宋城门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见,但就取之,喻恶之滋,并中伤良谨也。」
(1) 典故或见于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辨惑》。
(2) 桓司马:桓魋,春秋时宋国人,生卒年不详。任司马,宋景公宠信之。后得罪出奔至曹国,欲叛宋,曹人反叛魋,后又逃至卫国。
(3) 抵罪出亡:犯罪逃亡。抵,当。
(4) 竭池:将池水排尽。
(5) 及:牵连。〔参考资料〕 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辨惑》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俗说:司门尉姓池,名鱼,城门火,救之,烧死,故云然耳。谨案:《百家书》:「宋城门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见,但就取之,喻恶之滋,并中伤良谨也。」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殃及池鱼」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魋曾受到景公的宠信,权倾一时,家财万贯,还拥有一颗珍贵的宝珠。后来他因犯罪逃亡国外,景公想要那颗宝珠,便派人去问他宝珠的下落,桓魋随口答说:「我丢到池子里了。」众人便将池水排尽找那颗珠子,但却一无所获,且因为没有水,池子里的鱼都乾死了。宋景公为了要找宝珠,排光池水,使池里的鱼受到无辜牵连。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殃及池鱼」,比喻无故受到牵累。另外,汉朝应劭的《风俗通义》里,也有记载「殃及池鱼」的不同故事。他写到「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一个看守城门的人,姓池名鱼,城门失火时上前扑救,结果被烧死。但有一本《百家书》里却是记载:「宋国的城门失火,众人舀池子里的水救火,池水因而乾枯了,里面的鱼都露了出来,就被大家抓去吃。」也说明了池鱼因城门失火而受到无辜牵连。
书证
- 01.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二.杂记》:「邑因茧丝之取,邑无生意,民&00728_w
- 01.jpg;鱼池之殃。」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