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拼音

mù de yóu lí píng jià mó shì

怎么读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意思和解释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目的游离评价(goal-free)

目的游离评价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在他看来,目标评价模式指考虑到预期效应,忽略了非预期的效应(或称为「副效应」、「第二效应」)。他注意到,有些课程计划以典型的方式来实现其目标,同时也带来了某些极为有害的副效应;有些课程计划在达到预期结果方面效果不佳,但也带来了重要的非预期的结果。所以,他断定,根据预定的目标来评价,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很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会使评价者授课程目标的限制,大大缩小评价的范围,从而削弱评价的意义。
斯克里文主张采用目的游离评价的方式,即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因为评价者要收集有关课程计划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不管这些结果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也不管这些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课程计划做出准确的判断。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然而,目的游离评价也遭受到不少人的批评。主要问题是,如果在评价中把目标搁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结果,结果很可能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标。

关键字

中文关键字:目的游离评价
英文关键字:goal-free

参考资料

施良方着。课程理论,1999年初版,页190-192,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