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事务】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未竟事務

拼音

wèi jìng shì wù

怎么读

【未竟事务】的意思和解释

【未竟事务】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未竟事务(unfinished business)

理论依据

完形治疗法(Gestalt approach)以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为基础,满足需求是个体的本能,但经历满足的过程中若发生干扰,就会产生未竟事务。

解释观点

完形心理学解释未竟事务包括两个观点:一是「形与景」:个体产生需求,自「景」中凸显成为「形」,需求一直未获满足,于是「形」无法退回「景」,阻碍完形的流动;另外「现象场观点」认为个体产生需求并与环境接触,能量大量流向系统内需求产生处,此过程中受到干扰,导致需求未获满足,能量便不断淤积于该处,破坏系统内能量的流动与平衡。未竟事务即是「形象和背景」无法流畅进行「接触一退回」的过程,指过去未完成的经验,当影像从背景中浮现时却未被完结、未被觉知的情绪,存留在个人的心中(徘徊在背景中)。


个体缺乏觉察、害怕碰触生命中不愿面对的部份,通常与逃避有关。阻碍个体成长与改变的,包括悔恨、愤怒、憎恨、痛苦、焦虑、悲伤、愧疚、罪恶、被抛弃等---明显存在记忆里但却未曾表达的(亦常为负面而强烈的)情感,往往与某些特殊、鲜明记忆或想像连结一起。于是这些明显留在记忆里但内心未曾完全察识、未曾被充份体验或未能表达出来的情感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徘徊,置于个体之中并渴望获得满足,因此影响到个体当下与环境的接触,更在不知觉中进入现实生活,以不可预期的情绪经验并藉由许多方式浮现,妨碍自我与他人相处。


健康的个体能与环境发生良好的接触(例如觉察、行动),充分发挥功能以满足需求,使其自觉意识焦点(形象)的经验能和背景的经验保持流畅的转换。若不能满足的欲求愈多,长久成为个体意识的焦点(形象),个体愈会被过去束缚使其耿耿于怀。蕴藏在潜意识中纠结缠绕的未表达情感、未解决的情况和未获满足的欲求,随时可能不自觉地介入当下的意识活动,妨碍意识与自我及外界环境与他人的沟通和接触,并终至以逃避体验时可能的痛苦,而不愿做必要的改变,不能突破僵局也阻碍成长的可能性。


未竟事务将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到个体妥善面对、处理予之处理后才算「完成」。若累积到相当强度时,个体陷入偏激、苦闷状态,以及自我打击无法自拔,也容易发生偏差或异常行为(例如心神不宁、强迫性行为、过分拘泥、压抑自我表现与自我摧残、疲劳、注意力散漫、混乱、紧张、身体疾病、破坏等不满足模式)而无法充分意识「当下」。

参考文献

吕胜瑛(2008)。谘商理论与技术。

李茂兴译(1997)。谘商与心理治疗 -的理论与实务(学习手册) Student Manual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deling and Psychotherapy(Gerald Corey原着)。 扬智。

柯顺议(2004)。完形治疗模式观点之小学父母效能训练方案设计。2009年8月15日,取自:网络社会学通讯期刊--第42期,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7 th edition(Gerald Corey原着)。 双叶。

张嘉莉译(2000)。波尔斯─完形治疗之父 Fritz Perls(Petruska Clarkson原着)。 生命潜能。张嘉真、杨广学(2006)。作文教学与叙事治疗。

赵秀琴(2004)。深层沟通技术应用于成人心理健康谘商效能之研究。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嘉义市。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