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亨泰】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林亨泰

拼音

lín hēng tài

怎么读

【林亨泰】的意思和解释

【林亨泰】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目录
生平

  笔名亨人、桓太,1924年12月11日生于我国台湾当时为「台中州北斗郡北斗街」的外祖母家。年少时常陪伴母亲去外祖父坟前祭拜,墓碑上除外祖父名字还刻上了「诗人」头衔,对林亨泰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觉得「诗人」是一个伟大而特别的称呼。

  林亨泰十四岁准备投考台中一中前夕,母亲因难产辞世,由其〈死去母亲的幻影〉一诗可看出母亲的辞世对林亨泰的冲击。加上父亲在百日内续弦以及继母的别待遇,在林亨泰的性格留下至深的影响:沈默、不善言词,却对文学与沉思默想有着极大的喜爱。

  高中时期的林亨泰对日本以及欧美的现代派都有涉猎,对日本诗的兴趣转向昭和初年的现代诗人西脇顺三郎等人的作品,对「新感觉派」的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的作品亦相当喜爱,这些都成为他五零年代以后诗论建构和创作的养分。十九岁的林亨泰开始尝试新诗创作,因对作品不满意故几乎散佚,只留下〈梦〉、〈影子〉几首收录于《灵魂の产声》。二十二岁时考入台湾师范学院博物总本科(今师大生物系)就读。在师院期间,他先以日文创作,再请同校史地系的林曙光译成中文发表,其后开始尝试跨越语言的障碍以中文来写作。

五零年代为林亨泰创作生命成熟的时期,他在《现代诗》发表许多实验性的诗作,1956年现代派成立时林亨泰是第一批「加盟者」之一,他以前卫的诗观发表许多颠覆性的诗论与诗作。《现代诗》停刊后,林亨泰继续参与《创世纪》所主导的「后期现代派运动」。

  1964年笠诗社成立,林亨泰一方面保有现代派的前卫精神,一方面融入台湾本土精神。在此时林亨泰不但主编《笠》诗刊,并创作许多深富哲理与原创性的作品,如《非情之歌》组诗;写下许多重要的诗论,如〈现代诗的基本精神:论真挚性〉,为台湾诗坛留下丰硕的成果。七零年代时曾因慢性肾炎一度搁笔,至八零年代复出。获奖纪录有2004年第八届文艺奖。


着作

诗集

日文《灵魂的产声》(四零年代)

《长的咽喉》(五零年代)

《林亨泰诗集》(1984,时报)

《爪痕集》(1986)

《跨不过的历史》(1990)

陈昌明编《台湾诗人选集9:林亨泰集》(2008,台湾文学馆)

《生命之诗――林亨泰中日文诗集》(2009,晨星)


诗论

《现代诗的基本精神》(1968)

《见者之言》(1993,彰化县立文化中心)

《找寻现代诗的原点》(1994,彰化县立文化中心)


其他着作

《J·S·布鲁那的教育理论》

《保罗·梵乐希的方法序说》(法国马洛着作翻译)

《文学创作卷》1~3(1998,彰化县立文化中心)

《文学论述卷》1~6(1998,彰化县立文化中心)

《外语文学研究与翻译卷》(1998,彰化县立文化中心)


创作观点

  一、林亨泰说自己是「不识时务」的诗人,当人们热衷写「豆腐干」体时,他却写「符号诗」;但当人们转写参差不齐的「现代诗」时,他反而写起整齐的「豆腐干」。

  二、林亨泰的诗是极端朴素化的典型,排斥一切修饰,少用形容词或副词。如果把他的诗任意撷取一句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读者如果不把诗篇肢解,而是一整首看下来,就会发现他的诗是完整而有生命的。他说自己不是以文字所持的意义写诗,而是以精神所具的秩序写诗。

  三、纪弦说他的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讲求节奏,一是根本否定节奏。前者的节奏不同于一般的抒情诗,因为内容很少是「情绪」的,多为「感觉」的;他的感觉来自观察,从「静观」到「直觉」便是林亨泰的诗法。而后者以符号诗为主,比起文字的「意味」,符号的「型态」格外具备了美术性,符号诗既以诉诸视觉为目的,与听觉有关的节奏自然可以不用注重了。

  四、林亨泰认为「写诗离不开象徵,而象徵却是隐喻的手法造成的。可是这种隐喻的手法即使运用得再高超,也比不上符号的功能。诗里的『象徵』,所能给予诗的也就是代数里的『符号』所能给予『代数的』。再说得明白一点,所谓象徵也不过就是语言的『符号价值』之运用而已」。

  五、他把自己的创作分为三期:「银铃会时期」(1945~1949)以日文写作,满怀社会改革理念;「现代诗时期」(1952~19646)提出主知的优越性和方法论的重要性;「笠诗社时期」(19646~)强调时代性与本土性,主张「现代」与「乡土」并不冲突,相信「现代」的成果必能落实于「乡土」上。


连结

参考网站: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