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的意思和解释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的根源,即在说明教育的发生;再往上追究,则在探讨教育的存在,进入形上的领域。因而教育既有形上的依据,又有实际的层次,所以历来哲学家在探讨哲学问题时,也论及教育,由于这个概念不能完全从实际方面把握其真谛,势必在后起的「教育哲学」领域中来了解。
由于论者、特别是西方哲学家或教育论者,都从教育的实际层次着眼,谈教育本质的很少,纵在少数提到教育本质的论者中,所说的似乎也并不是教育本质的内涵,以致这个名辞尚无确切的定义。既然早期的教育理论涵盖在哲学中,所以必须从哲学观点中寻绎;尤其要从中国的哲学观点中探索,因为「教育在实际方面是唯人独有的活动」,了解教育的本质必须以人为中心,先确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再了解人的特徵,然后才能确定人的这项活动之本质,故而可以从形上和实际两方面来了解教育本质的涵义。
1.教育本质的形上意义
(1)人为宇宙生物之一,然而却为万物中最灵的一类。中国先哲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是「道」,道是形成宇宙的最高原理原则,自然是形而上的。道蕴含着「阴阳(或乾坤)二元」(〔易经系辞〕上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第十二章: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由阴阳二元交会而生物,因〔易经〕中以为阴阳二元有运动,互为消长,由运动而交会,这种运动变化莫测,于是生出神奇的作用(〔系辞〕上第十一章: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这种因作用而生物,乃是一种成就,是「善」,也是「德」,故而在「一阴一阳之谓道」后,按着的是「继之者善也。」〔系辞〕下第一章中说:「天地之大德日生」便是就道生物而说的。由此可以推究出宇宙万物是由道而生,万物之生成,是道的一项伟大成就或「善」举。人为万物中的一类,至于是物类中最灵的,则见于〔尚书泰誓〕:「唯天地万物父母,唯人万物之灵。」依此可以寻绎出人类的形上根源。
(2)人类之生成禀有天地造物之善(创造力),和独有的性灵,有参赞化育的能力。道以「生」为善为德,物类中惟有人类有智慧弥补自然不足的能力,所以〔中庸〕第二十二章中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3)人类未禀承天地的全部善,因为天地之善,是根据本有的「诚」(诚是无偏无私,始终如一的「不欺」。)而人却要自己努力,尽可能做到诚实才不会「有欺」,这一点是人类必须在后天「致诚」才能达到参赞天地的地步,故而〔中庸〕说天道至诚(诚者天之道也,第二十章),人却要努力致诚(同章,诚之者人之道也),而且要「择善固执」。
2.教育本质的实际意义
由于人类并未禀承天道全部的善,或者说缺少天道本有的至诚,而需要在后天自行努力致诚,以成为「诚之者」,所以由天道推衍出「人道」。人道既然要由人自行完成,教育便成了人类「必须」的活动,除了天生的不完美之外,还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1)生长的必须:人出生时软弱无能,不能独立生活。刚出生的婴儿,完全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人类的幼稚期又相当长,在能独立谋生前,必须依赖亲长抚育保护;同时靠亲长教导活动方式和正确的生活习惯。教导的内容,从人类脱离了直接在自然界觅食以后,日渐复杂。
(2)群居的必须:人类从与野兽并存的洪荒时代,已经有合群以抵御猛兽的必要,其时所需要的是「与人合作」。待到人类开辟出群居的领域后,不但仍然需要合作,更需要「互助」,如是为了维持群体和谐,「与人相处之道」又成了另一种需要。这种需要的基本条件是:纵然在无需互助合作的即刻情境中,任何人也不能侵犯别人及其所有物,即是要维持「群体秩序」。在群体秩序存在时,群体中的人才能互助合作,因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限制,以「不侵扰别人」为最低限度。而个人检点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并不是生而即有的本能,必须靠后天有人指教以至管束,于是成为「道德规范」和「法律限制」的学习。这项学习,表面上似乎限制了个人自由,实际上却在维护个人,因为所限制的是侵犯别人的行动,所以如果不侵犯别人,就会受到保护,故而不但要学习行动的类别,更要明白「可行」与「不可行」的道理,只有教育有这项效用。
(3)文化与文明生活的必须:人类在自然现象和状况之外,创造了文化与文明,见于人类历史和发明与创造,生活也复杂到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在精神方面,要依循「天道之诚」而致诚,由不自欺开始到不欺人,表现在为人与做事「诚实无欺」上;同时要发扬「人道精神」的「理性的爱人」(即是仁),把人与生俱来的「爱」的情感作理性的表现,使人类社会成为温馨和乐的世界,则每个人都可处身在春风化雨之中,也正是人类所想要的生活。在物质方面,因生活进步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日益繁杂,亦需要经教育才能学习。
(4)个性超越的必须:照人能赞天地之化育说,除了物质创造之外,人更希望「超越自身」,即是中国所说的超凡入圣;而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特徵也就在此,即是不以「本身」现有的状况(物质之外的)为满足,而希望进入更完美的境界。这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使人「自强不息」。然而这样的理想是要经过教育的薰陶渐染、培育出来。
教育的本质是从形上的根源推究到实际,了解教育的本质,才能了解教育的真精神,才能在实际方面有效的实施教育。
--作者:贾馥茗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