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名】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糊名

拼音

hú míng

怎么读

【糊名】的意思和解释

【糊名】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旧时用浆糊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密封起来,以免考官于给分时动手作弊。唐.刘餗《隋唐嘉话》:「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
【糊名】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糊名亦称封弥或弥封;为唐、宋科举防禁舞弊措施之一,亦即将考者试卷之姓名封住,另定编号;明、清因之,今日正式考试仍用之。
      宋高承〔事物纪原·学校贡举部〕「封弥」条云:「……即糊名也;唐初以试有官人。按〔选举志〕,唐初择人,以身、言、书、判六品以下集试。初试选人,皆糊名,令学士考判。又〔张说传〕曰,永昌中,武后策贤良,诏李景谌糊名考覆。〔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贡举发解皆用其事,曰封弥。〔宋朝会要〕曰,咸平二年正月,命董龟正等封印卷首,盖试日就院置局始命朝官主之。〔话录〕亦谓,糊名自唐武后始也。」
      虽然糊名之制,始于唐武后,但主要用于吏部试;至于正式用于科举,则始于宋。省试用糊名之法,始于太宗。据 〔宋史·选举志〕载,淳化三年(992),诸道贡士凡万七千余人。先是,有击登闻鼓诉校试不公者。苏易简知贡举,受诏即赴试院,仍糊名考校,遂为例。殿试糊名,则始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是年定〔亲访进士条制〕,凡策士,即殿两庑张帟,列几席,标姓名其上。先一日表其次序,揭示阙外,翌日拜阙下,乃入就席。试卷,内臣收入,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第毕,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第。编排官阅其同异,未同者再考之;如复不同,即以相附近者为定。始取乡贯状字号合之,即第其姓名,差次,并试卷奏闻。至于解试糊名,则始于仁宗。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祖宗科举取人」云,明道二年(1033)秋七月乙亥,诏诸州,自今考试举人并封弥卷首,仍委转运司于所部求才学若公勤者,为考试监门、封弥官。〔续资治通监〕注云:「殿试之用,起于陈靖之请;礼部之用,起于周起之请。」
      施行糊名考校后,虽然日趋公正,但其弊未绝,须待誊录后,始绝认识字迹之弊(详见「誊录」)。
      关于解试糊名之法,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条载:「所纳卷子,经发下弥封卷头,不要试官知士人姓名,恐其私取故也。却于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方发往誊录所誊录卷子,依字号书写,对读无差,方纳入考试官各房考校。如卷子考中,发过别房覆考,如称众意,方呈主文,却于誊录所吊取真卷,点对批取,定夺魁选。伺候中省奏号揭榜取首,差官下院差号放榜。」
      清梁章钜〔称谓录〕指称,元时始改「封弥」为「弥封」。

--作者:周愚文

【糊名】 图片鉴赏

糊名

相关词语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