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性】的意思和解释
【时间性】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事物在一定时间内最有价值及效益,过时则不足珍惜的特性。如:「新闻报导为了求其时间性,常常采取卫星实况转播。」
【时间性】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时间性是指时间之所以成立的依据,常以一个「不变」为起点,区分变的顺序,具体而言,亦因而有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提出了「绵延」(durée)的观念以说明时间性。他认为人们的意识原本是一条向前进行而不断的绵延流,亦即人们处在不断地知觉、统整外在事物的意识历程中。只有当人在回想时,不断往前的绵延流才会回复并注意到过去的绵延片刻上。依此人才能回忆「过去」的事。海德格(M. Heidegger, 1889~1976)延续胡塞尔(E. Husserl,1859~1938)对「内在时间意识」的观点,并由存有学的角度论述时间性。他认为「关切」(care; Sorgen)之意即在于时间性的基础上。即「此有」(Dasein)之所以能不断地显示工具世界或「悬念」着其他的「此有」,是由于时间性使然。如有人想由一地到另一地时,即显示出由此地到彼处的世界,可能步行或搭车前往。此时各种可能性均显现出来,是基于「过去」所曾显示过的工具世界而生。又当人「当下」做出某项决定时,立刻又显示出一指向「未来」的世界。所以海德格以为任何「此有」在显示其存有时,是基于「过去」;在「当下」显示出一指向「未来」的世界。「过去」、「现在」、「未来」原来是整体的,这整体即是「时间性」,时间的区隔是以时间性作为基础而产生。舒兹(A. Schütz, 1880~1953)则将时间性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学。他延续着柏格森、胡塞尔及海德格的观点,区分每项社会行动产生的动机为:原因动机及目的动机。前者是一项行动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后者则是一项行动所欲达成的目的。通常一项行动产生时,兼具以上二种动机,但一般人并未细加区分。舒兹举例说,当一个人下雨撑伞时,他之所以会撑伞可能是因为「过去」曾因雨淋而感冒;或不喜欢衣服湿的感觉,因此他撑伞以达到不被雨淋的目的。前者是原因动机、后者则是目的动机。也就是说,原因动机是基于「过去」的经验,目的动机则是指向「未来」,故一项行动即统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方面。
由上述的论述推衍时间性在学校的时数分配中所应具有的基础性。一节课之所以需要有引起动机及先前知识的复习,即在于唤起过去的经验有助达成学习成果,这又是建立在意识之连续性,即时间性上。另一方面,当学生欲学习新课程时,应当与过去的经验衔接,而不是呈现断层的现象。由此即显示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局限在课堂上的时间,过去的学习经验与即将呈现的知识内容,均应顾及学习者的时间性或意识整体。
--作者:朱启华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