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井之蛙】的意思和解释
【坎井之蛙】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义参「井底之蛙」。见「井底之蛙」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井底之蛙」之典源,提供参考。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1>(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2>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3>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4>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 :音ㄨㄚ,同「蛙」。
(2) 拘于虚:受到居住地方的限制。虚,指空间而言。
(3) 曲士:鄙陋之人。曲,音ㄑㄩ。
(4) 束于教:受到本身所学的束缚。
(1) :音ㄨㄚ,同「蛙」。
(2) 拘于虚:受到居住地方的限制。虚,指空间而言。
(3) 曲士:鄙陋之人。曲,音ㄑㄩ。
(4) 束于教:受到本身所学的束缚。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井底之蛙」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庄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百姓饱受战火之苦,个人的生命在战争中就像蝼蚁般的脆弱,朝不保夕。庄子自觉无法改变现实环境的残酷无情,转而思考个人如何在动荡的世间安身立命。他用了许多天马行空,富于想像力的寓言,生动贴切的表达了他的中心思想。在〈秋水〉中,庄子生动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对话。秋天的时候,黄河河水高涨,河面宽广到甚至无法从这岸分辨对岸的牛马。河伯对此沾沾自喜,以为天下没有比黄河更壮观的景象了。但当河伯顺流东下,来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没有边际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黄河不知大上了多少倍时,就对自己之前的无知和自傲感到惭愧不已。北海便对河伯说道:「没有办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谈论海洋之大,这是因为受到所住环境的限制;无法跟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的冰霜,这是因为受到生存时间的限制;而无法跟鄙陋之人谈论真理之道,也是因为受限于他们的教育背景。人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是何等大啊!今日你看到了大海,才发现黄河的渺小,然而这看似没有际涯的海洋,在浩瀚无穷的天地之间,跟大仓库里的一粒米又有什么分别呢?」后来后来「井底之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见识浅薄的人。
书证
- 01.元.吴澂〈送何太虚北游序〉:「醯瓮之鸡,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浅井里的青蛙。庄子˙秋水: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后比喻见识浅薄的人。荀子˙正论: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坎井之蛙】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浅井里的青蛙。《庄子.秋水》:「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后比喻见识浅薄的人。《荀子.正论》:「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坎井之蛙】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坎井之蛙」或作「埳井之鼁」,是〔庄子〕书中的一则寓言;用以比喻人见识短浅,有如井底之蛙,自以为是。〔庄子·秋水篇〕中记载这则寓言说:名家公孙龙一日间魏国的公子牟,为什么像自己这么博学善辩的人,一旦听到庄子的学说,便觉得茫然没有头绪?究竟是庄子的智慧不如他,还是个不如庄子?魏牟则举「埳井之鼁」为喻:深井中的青蛙对东海的大虌说它的生活乐趣:到井外可以在井栏上跳跳蹦蹦,回到井里的时候可在壁砖的空隙里休息,在水中头一仰就可以露出腮帮子,一踏脚泥巴仅及足趾,回头看看蝌蚪螃蟹都不能同自己相比。井蛙于是骄傲地邀请大虌到井中一游;东海大虌左脚还没有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给绊住了,于是迟疑不肯进去,并且把大海的情形告诉井蛙说:大海辽阔深邃,不知有几千里宽,几千尺深。大禹时十年之中九年闹水灾,大海却未因此变得更大,商汤时八年之中七年闹旱灾,水位也没有因此而降低。因此不论时间久暂,不因水量多寡,东海都没有改变,这该是处居东海最大的乐趣了。井蛙听了这席话,才大惊失色,怅然若失。魏牟据此结论道:「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鼁与?且彼方跐(ㄘˇ)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ㄕˋ)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意思是说,就连自己也不清楚是否较有才智,甚而有才智是否足以评论极其高妙的思想,只因自己口才好而自我陶醉,岂不是和坎井之蛙一般?庄子下履黄泉,上登天界,思想精神境界高深莫测,不受任何拘限;以形而上的道为立论的起点,以天人物我合一,复归于道为学说终点。而公孙龙子还以极其浅陋的观点来衡量庄子的学说,以言说辩论之术来考验他的理论,岂不是用管子窥测青天,以锥子指画大地,未免也太狭小了!
庄子对与他同时的名学,一向多所批评。公孙龙子自恃学问渊博,口才便给:「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在庄子看来,名家「白马非马」、「坚石非白石」之类的文字游戏,只能服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立论偏执,毫不可取。根据庄子「齐物」的学说,是非彼此的分辨与争议,只是出于言说的约定与人的成心;就自然实象的观点来看,天地万物一体,并没有上述的区别(参见「齐物论」)。庄子从形上学的普遍原理立论,公孙龙从语言概念的使用立说,二者不相为侔,明显可见。
--作者:俞懿娴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