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课程】的意思和解释
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
目录 |
定义
是指在学校或班级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未经计划或事先设计的活动,却会暗中影响到学生目标达成的种种活动或经验。
解释
潜在课程是一种非正式的、无计划的、不明显的学习,在学校教学活动中,例如:学校环境和组织特性、学校气氛和文化、班级气氛和文化、学生同侪文化、教师期望、师生互动等等,深深影响学生学习经验和成效,但它却是隐藏的、难以预期的,不像在「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中,是透过一种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来引导学生学习活动,所以它会反映出某种意识形态或价值理念。潜在课程的研究与发展,约自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对于传统学校教育不满之后才开始。最早提出「潜在课程」名词,系由杰克森(P. W. Jackson)于1968年在其《将士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提出,随后陆陆续续引起一些课程学者和研究者的讨论,其中较为有名的学者,例如:德瑞宾(R. Dreeben)、古席克(P. Cusick)、包尔斯(S. Bowles)、金帝思(H. Gintis)、艾波(M. W. Apple)、林屈(K. Lynch)等人。一般来说,潜在课程是教育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理论主要可分为功能学派(functionalist)和新马学派(neo-Marxist)两方面来说明。前者功能学派系受实证主义典范影响,透过客观的方式建立其理论知识,藉以说明「潜在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效果,其代表人物,如杰克森、德瑞宾等,其中杰克森强调以班级为分析潜在课程的核心单位;新马克思学派承袭了社会批判理论的论点,重视思想与行动的关系,以及知识形成的社会制约因素,采用冲突、内省和批判的思考模式,透过理性的沟通,来促进教育的改造,其代表人物,如包尔斯、金帝思、艾波等均属之,因此对于潜在课程的研究特别重视运用分析和辨证的方法,全市学校知识、价值观念和意识型态的传递和转化的过程,进而达到课程的解放和教育的解放。潜在课程世雄升正式学习课程以外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的影响是隐藏的、无形的、深远的,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经常有一些非预期性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来指导和协助,为了使潜在课程发挥其教育的正向功能,所以教师专业知能和专业判断就显得相当重要,才能提供学生适宜的教室生活和学校生活。此外,善用学校组织环境、建立开放学校气氛、强化学校全力自主、活化学校组织结构,亦有助于发挥潜在课程的功效,值得教育界人士共同努力。
中英文关键字
中文关键字:潜在课程英文关键字:hidden curriculum
参考书目:
注1:吴清山、林天佑 (2005),教育新辞书,p.160-161, 高等教育。
潜在课程
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我该汲取哪些知识?","授课者之授课内容我了解了多少?"却不曾关注到"我从这些知识当中获得什么?对我的态度,我的价值观有何特别影响?"后者便是潜在课程所探讨的方向,他主要是以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为主轴的深入探究课程学生从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接受到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受学校潜在课程薰陶下养成的人格,自主观念等,这些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之下所产生的;书本上的知识,也许在三年,五年后,就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但是这种价值观念,人格养成,却会影响我们更深更远
- 学校课程的概念主要包括两项:实有课程与空无课程(Null curriculum),其中的实有课程,又可包括外显课程与潜在课程。外显课程主要指明文规定的、刻意安排的课程,如课表中的科目与学习活动等;而潜在课程则较不明显,主要是非预期的、不被公开表明的教育措施或学习结果,如潜移默化的身教、实际经验或态度等。
学界对潜在课程的理解并不一致,可归纳出三类不同的定义:一、学习结果:指有关态度、兴趣、情感、价值等非学术性、非知识性的结果,例如政治社会化、服从权威、文化的刻板印象、阶级意识等。
二、学习环境与措施:学校或班级的物质环境(如校舍或空间布置)、社会关系(如分组或编班情形、奖惩的规定、性别角色关系、教室的规范或程序、师生的互动关系等)、或文化脉络(如典礼、仪式)等。历年来研究多强调学习环境与措施中,具有潜藏、却影响深远的作用。如Dreeben认为教室的社会结构教导学生服从权威、Rosenthal则主张教师的期望将会产生比马龙效应。P. Willis从结构性的角度来解释学生的行为,认为英国劳工阶级学童因受其劳工文化的影响,不习惯学校教育的文化,因而导致其成绩低落,表现不佳。而Bowles & Gintis等人则指出美国的学校教育经验,乃实质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此外,M. Apple等人有关教科书的研究也显示,教科书的文本内容,事实上也隐含了族群、性别、阶级、政治、社会等等意识型态或霸权。 三、学习的影响;又分为有意的、或无意的影响。有意的影响包括学校往往透过典礼仪式或正式的教科书内容,来达到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或藉由奖惩方式培养顺从之态度。至于无益的影响,则往往是教育人员习焉未察、未预期的经验,却无意中让学生形成某些情感或态度,如标记作用、教师期望。但有意或无意不是截然二分的,端视教育人员对课程安排与学习活动的反省与感知程度而定。 潜在课程的影响可能是普遍的,也可能是个别的。前者指系统性的学习,对所有人会产生共同的经验,例如意识型态的形成。后者则视个人际遇的不同,是偶发的经验,因人而异。不过,潜在课程未必永远都是潜藏的,而可能透过批判反省的历程而揭露出来,成为外显的课程;相对地,外显课程中原本预期的经验也可能产生附加的、意想不到的学习结果,而成为潜在课程。
--作者:林永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