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网之鱼】的意思和解释
【漏网之鱼】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从网眼中逃出去的鱼,比喻侥幸逃脱法网的人。语本《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序》。后亦用「漏网之鱼」比喻惊慌逃窜的人。△「破觚为圜」、「斲雕为朴」
典源
《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序》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1>,斲雕而为朴2>,网漏于吞舟之鱼3>,而吏治烝烝4>,不至于奸,黎民5>艾安6>。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1) 破觚而为圜:削掉棱角,使它变得光滑圆润。比喻破除严刑峻法,使它变得简易。觚,音ㄍㄨ,多棱角的器物。圜,音ㄩㄢˊㄝ同「圆」。见「破觚为圜」。
(2) 斲雕而为朴:去除雕饰而变为朴实。朴,同「朴」。见「斲雕为朴」。
(3) 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比喻犯大罪的人。见「吞舟之鱼」。
(4) 烝烝:纯厚宽大。
(5) 黎民:百姓、民众。
(6) 艾安:宁息、安定。艾,音|ˋ。
(1) 破觚而为圜:削掉棱角,使它变得光滑圆润。比喻破除严刑峻法,使它变得简易。觚,音ㄍㄨ,多棱角的器物。圜,音ㄩㄢˊㄝ同「圆」。见「破觚为圜」。
(2) 斲雕而为朴:去除雕饰而变为朴实。朴,同「朴」。见「斲雕为朴」。
(3) 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比喻犯大罪的人。见「吞舟之鱼」。
(4) 烝烝:纯厚宽大。
(5) 黎民:百姓、民众。
(6) 艾安:宁息、安定。艾,音|ˋ。
典故说明
关于如何治民,孔子曾说:「用政令和刑罚来治理人民,人民只是苟且遵行,并无自发的知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教来教导人民,人民不但能够知耻,而且能自发地改邪归正。」老子也说:「最好的治民之道,是有德于民,即使执政者不提自己的德政,人民却都有德行了。下等的治民之道,是有德于民,却不断地宣导自己的德政,深怕人民忘记,这样人民反而没有德行了。如果只依靠法令来治理人民,结果是法令越来越繁苛,窃盗罪犯反而越来越多。」太史公司马迁十分同意孔子和老子的想法,他认为法令不过是为政的工具,并非澄清吏治的根本之道。汉代初年,变严刑峻罚为宽简,法网疏阔的程度,甚至连能够吞舟的大鱼都可以逃脱,然而政治清明,没有什么作奸犯科的事情,人民的生活安定。从前的法令可以说非常严密,但是各种罪恶伪诈却纷纷出现。由此可知,治民之道在于教化,而不在于法令。后来「漏网之鱼」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于比喻侥幸逃脱法网的人,或比喻惊慌逃窜的人。
书证
- 01.《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希周道︰『承娘子志节自许,吾死亦瞑目。万一为漏网之鱼,苟延残喘,亦誓愿终身不娶,以答娘子今日之心。』」
- 02.元.郑庭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 03.《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担渴担饥担劳苦,此行谁是家乡;叫天叫地叫祖宗,惟愿不逢鞑虏。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 04.《儒林外史.第五回》:「幸得衙门后身紧靠着北城,几个衙役,先溜到城外,用绳子把张、范二位系了出去,换了蓝布衣服、草帽、草鞋,寻一条小路,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连夜找路回省城去了。」
- 05.《镜花缘.第六六回》:「二来自离本国,已如漏网之鱼,岂肯仍投火坑。」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比喻侥幸逃避法律制裁的人。明˙张景˙飞丸记˙第十三出:着城门上盘诘火速,城外快张榜牍,分付乡村市镇着实捱捉,他道是漏网之鱼,我视他兀上之肉。亦比喻惊慌逃离危险的人。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亦作漏网游鱼、漏网鱼。
【漏网之鱼】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比喻侥幸逃避法律制裁的人。明.张景《飞丸记.第一三出》:「着城门上盘诘火速,城外快张榜牍,分付乡村市镇着实捱捉,他道是漏网之鱼,我视他兀上之肉。」亦比喻惊慌逃离危险的人。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也作「漏网游鱼」、「漏网鱼」。
【漏网之鱼】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比喻侥幸逃脱的人。
【造句】上级决定严办此次事件的失职人员,不许有任何漏网之鱼。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