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的意思和解释
【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以不敬的招呼声施食予人。指不敬之食。典出《礼记.檀弓下》。后用「嗟来之食」比喻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典源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1>于路,以待饿者而食2>之。有饿者蒙袂3>辑屦4>,贸贸然5>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6>!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7>闻之曰:「微与8>!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1) 为食:设置食物。
(2) 食:音ㄙˋ,拿食物给人吃。
(3) 蒙袂:用衣袖遮脸。袂,音ㄇㄟˋ,衣袖。
(4) 辑屦:拖拉着鞋子。屦,ㄐㄩˋ,鞋子。
(5) 贸贸然: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
(6) 嗟:音ㄐ|ㄝ,招呼声,有不敬的意味。
(7) 曾子:曾参(公元前505~前430),字子舆,春秋时鲁国武城(地约当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曾点之子,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传《大学》为其所述;又作《孝经》,以其学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后世尊称为「宗圣」。
(8) 微与:不必吧!与,音ㄩˊ,同「欤」,置于句末,表反诘语气。
(1) 为食:设置食物。
(2) 食:音ㄙˋ,拿食物给人吃。
(3) 蒙袂:用衣袖遮脸。袂,音ㄇㄟˋ,衣袖。
(4) 辑屦:拖拉着鞋子。屦,ㄐㄩˋ,鞋子。
(5) 贸贸然: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
(6) 嗟:音ㄐ|ㄝ,招呼声,有不敬的意味。
(7) 曾子:曾参(公元前505~前430),字子舆,春秋时鲁国武城(地约当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曾点之子,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传《大学》为其所述;又作《孝经》,以其学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后世尊称为「宗圣」。
(8) 微与:不必吧!与,音ㄩˊ,同「欤」,置于句末,表反诘语气。
典故说明
春秋时代,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放置饮食接济路过的难民。当有个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疲惫的脚步,跌跌撞撞地走来时,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饮水喊他:「喂!来这里吃东西!」那个人抬起脸瞪着黔敖说:「我就是不接受这样无礼的施舍,才会饿到这种地步!」黔敖立刻为自己的态度道歉,但那个人却不接受,仍坚持拒绝进食,后来终于饿死了。当时曾子听了这件事后,不太以为然,他说:「用不着这样吧!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礼貌,你可以拒绝,但人家都道了歉,就可以接受啊!」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嗟来之食」,用来比喻以不礼貌的态度招呼人来吃的食物,后则泛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书证
- 01.《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源)
- 02.《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乐羊之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 03.《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迳,所以宁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不敬之食。春秋时,齐国饥荒,黔敖于路旁设食施予穷人,因态度不佳而遭拒绝。典出礼记˙檀弓下。后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唐˙杨烱˙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军井未建,如临盗水之源,军灶未炊,似对嗟来之食。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径,所以宁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亦作嗟来食。
【嗟来之食】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不敬之食。春秋时,齐国饥荒,黔敖于路旁设食施予穷人,因态度不佳而遭拒绝。典出《礼记.檀弓下》。后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唐.杨烱〈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军井未建,如临盗水之源,军灶未炊,似对嗟来之食。」《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径,所以宁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也作「嗟来食」。
【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嗟来之食
目录 |
解释
形容看人脸色,被人呼喝着得来的食物。
出处
《礼记.檀弓下》。
故事内容
春秋时代,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放置饮食接济路过的难民。当有个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疲惫的脚步,跌跌撞撞地走来时,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饮水喊他:「喂!来这里吃东西!」那个人抬起脸瞪着黔敖说:「我就是不接受这样无礼的施舍,才会饿到这种地步!」黔敖立刻为自己的态度道歉,但那个人却不接受,仍坚持拒绝进食,后来终于饿死了。当时曾子听了这件事后,不太以为然,他说:「用不着这样吧!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礼貌,你可以拒绝,但人家都道了歉,就可以接受啊!」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嗟来之食」,用来比喻以不礼貌的态度招呼人来吃的食物,后则泛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造句
他好吃懒做,整天游手好闲,到处向人家讨「嗟来之食」,不知羞耻,真是没有骨气。
【嗟来之食】 图片鉴赏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