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柱鼓瑟】的意思和解释
【胶柱鼓瑟】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鼓,弹奏。「胶柱鼓瑟」指将瑟的弦柱黏固,而后弹奏它,就无法弹出高低的音调。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变通。语本《文子.道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典源
《文子.道德》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1>调2>瑟3>。圣人者,应时权变,见形施宜。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论世立法,随时举事。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故相反也,时务异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
(1) 柱:琴瑟上系弦的木条。
(2) 调:音ㄊ|ㄠˊ,演奏、弹奏。
(3) 瑟:一种弹拨弦乐器,形状似琴。古有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动,以定声音清浊高低。
(1) 柱:琴瑟上系弦的木条。
(2) 调:音ㄊ|ㄠˊ,演奏、弹奏。
(3) 瑟:一种弹拨弦乐器,形状似琴。古有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动,以定声音清浊高低。
典故说明
「胶柱鼓瑟」典源作「胶柱调瑟」,出自于文子引用老子的一段话。老子说:如果有人单拿一代的法制,却要求能历代适用,以为不能有所不同。这种作法,就好像有人先用胶把瑟的弦柱黏住了,再来演奏它,就无法弹出高低的音调了。事实上,通达道理的人会随时势环境变化来通权达变,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所立法制也就不同。上古君王所立法制和今日所以会不同,并非今日故意要去和他们有所不同,而是古今时势已经改变了。所以后代的君王不应一味依循古有的法制,而是要去学习古代君王因应时代需求的立法观念,掌握这种观念才能顺着新的环境而有所调整变化。后来「胶柱鼓瑟」这句成语就从这里变出,用来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变通。
书证
- 01.《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 02.宋.李纲〈桂州与吴元中书别幅〉:「故在靖康之初,有备则当守,在靖康之末,无备则当避,岂可胶柱而鼓瑟耶?」
- 03.元.王祯《农书.授时篇》:「然按月农时,特取天地南北之中气,立作标准以示中道,非胶柱鼓瑟之谓。」
- 04.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博习古人之言,深知已成之事,其心虽忠于辅国,而胸中无机变之才,是古非今,胶柱鼓瑟,而强人君以难行之事。然观其本情忠鲠,也可谓端人正士矣。」
- 05.《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一般样水,何必定要中峡?」
- 06.《醒世姻缘传.第五零回》:「如今这折子钱将次没了,官府胶柱鼓瑟,不肯收银,所以这折子钱,一两银子还换不出七十七八个来。」
- 07.《红楼梦.第一二零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 08.《飞龙全传.第一九回》:「匡胤方才息怒,将手扶起京娘,道:『贤妹,非是俺胶柱鼓瑟,本为义气所激,故此千里相送。』」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将瑟的弦柱黏住,鼓瑟时就不能调节音调的高低。语本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比喻顽固而不知变通。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一般样水,何必定要中峡?亦作胶柱调瑟。
【胶柱鼓瑟】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将瑟的弦柱黏住,鼓瑟时就不能调节音调的高低。语本《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比喻顽固而不知变通。《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一般样水,何必定要中峡?」也作「胶柱调瑟」。
【胶柱鼓瑟】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将瑟的弦柱黏住,鼓瑟时就不能调节音调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语本《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
【造句】读书若只是死守古人之言,恰如胶柱鼓瑟,如何能适应时代。
【胶柱鼓瑟】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胶柱鼓瑟】 图片鉴赏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