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的意思和解释
- 人名。(公元132~192)字伯喈,东汉陈留人。博学,工辞章,天文、术数、书画、琴艺皆精,创飞白书,熹平四年,奏定六经文字,以隶书四十六碑立于太学门外,是为熹平石经。后董卓专政,累迁为左中郎将,故也称为「蔡中郎」。卓死,被王允所捕,死于狱中。着有《独断》、《蔡中郎集》。
生平
蔡邕(“邕”,拼音:yōng,音同“雍”;132年-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中国东汉末年名士。
蔡邕博学多才,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尤擅书法,发明飞白书。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亦称“蔡中郎”。据史书可推测出来的有两女一子,其中只有长女蔡琰有记载姓名,字昭姬,因犯讳(司马昭的纬字)《后汉书》记为蔡文姬,有名字记入史书,亦有文才。还有一女嫁给上党太守羊道,史书上没留下名姓,但所生二子一女,大儿子早夭,女儿羊徽瑜嫁给司马师史书上称为“景献羊皇后”、“弘训太后”;小儿子羊祜确实大大有名; 蔡邕应该还有一个儿子,名字不详,但有一个孙子叫蔡袭,关内侯。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许可。蔡邕亲自用丹砂将经文书写于石碑,再命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熹平石经。灵帝后期,蔡邕不容于内宠,乃亡命江海,隐居于吴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十二年。有一次,他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赶快把它拣出来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而琴尾已焦,这就是焦尾琴。
董卓专权,强令蔡邕出仕,最初蔡邕不肯,董卓威胁他说,「我力能族人」(满门抄斩),于是蔡邕赶忙坐牛车,前往洛阳报到,后拜左中郎将。封高阳乡候,颇受重用,「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董卓被杀,蔡邕伤感其遇,被司徒王允下狱,公卿们都惋惜蔡邕的才学,劝王允赦免蔡邕,太尉马日磾(音密低)对王允说:「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着,而所坐无名,诛之无奈失人望乎?」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邕遂死狱中。
曾于《曹娥碑》背面题八字隐语「黄绢幼妇,外孙虀臼。」为杨修所道破:「黄縜乃颜色之丝也。『色』傍加『丝』,是『绝』字。幼妇者,少女也。『女』傍『少』字,是『妙』字。外孙乃女之子也。『女』傍『子』字,是『好』字。虀臼乃五辛之器也。『受』傍『辛』字,是『辞』字。总而言之,是『绝妙好辞』四字。」
参考资料:网络资料及维基百科。
- 蔡邕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人;自幼事母至孝,又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为乡里称道。邕本博学,尝拜太傅胡广为师;又喜好辞章、数术、天文,于音乐尤为擅长,善于弹琴击鼓。灵帝建宁三年(170),邕被徵召入司徒桥玄府中,玄对之甚为敬重;后补河平长,升为郎中,校书东观;嗣再升议郎。
蔡邕认为由于经典书籍离古圣先贤着书之日已经久远,文字多有谬误,而儒者又往往穿凿附会,疑误后学,因于熹平四年(175),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扬等人,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准其所请。邕于是亲自书写于碑上,并请工人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俾后生晚学有所取正。碑立之后,前来观看及摹写的,车乘每日千余辆,街道为之阻塞。
邕晚年被陷害得罪下狱,得中常侍吕强代向灵帝求情,获得减免死罪,与家属一同被流放到朔方;其仇家阳球派人于途中追杀,刺客反被邕义气感动,没有刺杀他,阳球又贿人毒害蔡邕,被贿者亦反而向蔡邕警告,故均能幸免于难。邕于次年获赦返乡,途中又遭小人密告陷害,于是亡命江海,有十二年在吴。
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董卓为司空,以邕有才学特徵召他,邕称病不赴,董卓大怒,又派人再请,当不得已到任,颇受董卓礼遇,三天之间,连迁三官。献帝初平元年(190),又封为左中郎将,随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虽重邕才学,但个性刚愎自用,于言很少听从。后董卓被诛,邕与司徒王允坐谈,尝感叹董卓之死,触怒王允,下廷尉治罪;邕请求处以黥首刖足之罪,以免一死,俾继续完成汉史。士大夫亦多为邕求情,但不为王允接受,邕遂死于狱中,享年六十一岁。
蔡邕所撰集汉代的文章,未被收录;所作〔灵纪〕及十意,暨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乱,亦多湮没亡佚;而所着诗、赋、碑、诔、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祝文、章表、书记共四百篇,则流传于后世。
--作者:王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