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的意思和解释
【琵琶】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乐器名。秦代人民根据鼗的形式创出直柄、圆形音箱的弹拨乐器,至秦汉不断改进,定型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弹拨的乐器。公元四世纪,西域文化交流,致使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的琵琶传入内地。唐、宋以来在这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琴杆与琴面上设四相九至十三品、四弦的琵琶。除用于歌唱、曲艺、戏曲和歌舞伴奏外,也用于乐器的合奏、伴奏和独奏。也称为「鼙婆」。
【琵琶】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乐器名。中国的弹拨乐器。以桐木制成,琴身为半梨形,琴颈向后弯曲,琴杆与琴面上设四至六相,九至二十四品、四弦。
【造句】今晚在国家音乐厅有场琵琶独奏会。 ◎
【琵琶】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乐器,弹拨类乐器。琵琶二字始自汉代,最早写作枇杷或批把,是模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右手向前弹出曰〈批〉,向后弹进约〈把〉。秦末将鼓按上弦改造成为拨弦乐器,称为「弦」,后世亦称「秦琵琶」,汉代参考传统乐器筝、筑、箜篌等,创造出木制直柄、圆形音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拨的乐器,也称为琵琶,又名「汉琵琶」,晋代阮咸擅长弹奏此乐器,后人称之为「阮咸琵琶」,简称阮。唐代由印度传入中国北方的半梨形音箱琵琶,曲项、四弦四柱、横置胸前、用拨子弹奏,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和当时直柄圆形的汉琵琶区别,故名「曲项琵琶」,为隋唐时代歌舞音乐的重要乐器。宋代以后,称曲项琵琶为琵琶,直柄圆形的汉琵琶,则称为阮咸。唐代琵琶用于独奏、合奏及舞蹈的伴奏,宋元时代为适应说唱、戏曲的伴奏,增设品位扩大音域,明代琵琶已发展为四相九品,清代演奏形式由横弹改为竖弹,弃掉拨子,用手指弹奏,提高了琵琶的表现力。在敦煌壁画中,琵琶的图形最多,仅莫高窟就绘有七百余只,演奏形式大都为蹲坐、横抱,少数作为舞蹈造型以反弹琵琶形式出现于壁画中。闻名琵琶曲有《霓裳曲》、《六么》、《凉州》、《塞上》、《海青拿天鹅》、《十面埋伏》、《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
-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敦煌学大辞典》。
--作者:郭玉茹
【琵琶】 图片鉴赏
相关词语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