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范仲淹

拼音

fàn zhòng yān

怎么读

【范仲淹】的意思和解释

【范仲淹】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人名。(公元 989~1052)字希文。宋名臣,吴县人,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卒諡文正。
【范仲淹】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为北宋知名文学家与政治家。其父为范墉,曾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但范仲淹两岁时不幸丧父,家境衰落,从小却勤奋好学,心怀远大抱负。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仁宗时曾任秘阁校理,他为人刚健正直、极言敢谏,于是被贬至河中府通判。康定元年,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以防御西夏侵扰巩固了西北边防,声望大增。在此后他又任职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最后病死于徐州。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也为后人所景仰,范仲淹反对西崑派与骈体文,主作用质朴的、有实际社会内容的作品来矫正文弊。他的诗作、词作、散文都相当出色,知名作品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和诗《江上渔者》等,着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闻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生于太宗瑞拱二年,真宗大中祥符进士。仁宗庆历元年(1041),与韩琦同抗西夏,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夏人畏惧相戒言「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边境因得相安无事。庆历三年,官拜参知政事,上〔十事疏〕以作为政治改革的根本,史称「庆历变法」。并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其心志抱负,卒于仁宗皇佑四年,諡曰文正。
      范仲淹在〔上时相议制举书〕中主张「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认为教育首在于学习六经,并强调「法度之言存乎〔书〕,安危之几存乎〔易〕,得失之鉴存乎〔诗〕,是非之辩存乎〔春秋〕,天下之制存乎〔礼〕,万物之情存乎〔乐〕」,因此结论为:「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才大则功大」。
      仁宗庆历四年,进一步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张,是为「庆历兴学」,改革内容主要有两项:
      1.州县立学:范仲淹认为只考试而不教育的科举制度乃「不务耕耘,只求收获」,他说:「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选用之际,患才之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是年三月,仁宗下诏州县皆立学,应科举者须先受相当的学校教育,由本道使者选属部官为教授,士须在学三百日才许参与考试。同时,并改进太学及国子学,增置生员,国子生至二百人,以官七品以上子孙为之;太学生至一百人,以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为之。讲官博士十余人,分经教授。
      2.改革科举:范仲淹深感当时科举考试之法,弊病甚多,以致「委先王之典,宗叔世之文;词多纤秽,士惟偷浅,言不及道,心无存诚」。因此强调为文「应于风化」,认为「虞夏之书,足以明帝王之道,览南朝之文,足以知衰靡之化」,所以主张「先策论以观其大要,次诗赋以观其全才,以大要定其去留,以全才升其等级」。考试内容,先策、次论、后诗赋,通考为去取;罢贴经、墨义;士通经术愿对大义者,试十道。考试方法,分为三场:第一场策,第二场论,第三场诗赋;目的在透过精当切实的科举考试以拔擢真才。
      惜由于反对者的阻挠,范仲淹于庆历四年六月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兴学」即告失败。然其对于士人的涵养作成之功,则不可掩。宋初的一批闻名学者,如孙复、胡瑗、张载、欧阳修、石介、李觏等,都曾受过他的提契奖掖,一时学校遍于四方,师儒之道因此而立,对于当时学术风气的养成,有很大的贡献。史称他「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士多出其门下」,「感论国事,时至泣下,一时士大夫矫励尚风节,自先生倡之」,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作者:井敏珠

【范仲淹】 图片鉴赏

范仲淹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