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王安石

拼音

wáng ān shí

怎么读

【王安石】的意思和解释

【王安石】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人名。(公元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宋临川人。博览强记,工书画,尤善诗,而文词简练。神宗时为相,改革政治,锐行新法,因反对者众多,没有成功。封荆国公,卒諡文。着有《周官新义》、《临川集》、《唐百家诗选》等。
【王安石】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生平

王安石(一零二一—一零八六),自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进士,数执朝政,因主张变法,遭受保守派的反对,酿成宋代有名的党争,终于失败。然而他却是一个有思想的前进政治家,终身为他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他反对一切传统的旧精神旧习惯。解经务出新意,不用先儒传注,痛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反对用诗赋取士的考试制度,在这些地方,都可看出这个人的坚强性格和新颖思想。他在文学上,诗、词、散文都有卓着的成就。就是那些反对他的政治主张的人,也不能不承认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的诗歌优点,正如他的为人一样,是有魄力,有骨格,有不同流俗的个性。

文学主张与作品

王安石于唐代诗人尊杜甫、韩愈,于宋代推崇欧阳修。李白的天才他虽是赞赏不置,觉得他的作品,大都是美人醇酒的歌咏,没有充实内容,所以评价不高。他这意见虽说有点片面,但由此也可看出他的文学思想。对于西崑体的华艳,更是深恶痛绝。他的这种意见,与欧阳修一致。他早年游于欧阳修门下,感受着他的精神,所以在诗的创作上,无论形式与风格,都蒙受着他的影响。他晚年罢政退休,隐居金陵之蒋山,日与山水诗文为友。年龄渐老,心境日衰,壮年时代的豪放雄奇之气,日趋淡薄,于是诗风为之一变。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南浦)《宾退录》云:「荆公诗『归蒋山后乃造精绝,比少作如天渊相绝矣。』」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直接向皇帝陈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系统地阐述仁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乾脆而又富于鼓动性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是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覆论证﹐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是人物论和史评。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储欣以为能“希风《史记》论赞﹐奇美特绝”(《临川全集录》卷二)。其中《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短文中的杰作。书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诗义序》等﹐在学术见解中体现了他反传统的政治态度﹐即苏轼所谓“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王安石赠太傅》)﹔行文则“简而能庄”(沈德潜《唐宋八家文钞》卷三十)﹐字字着力。《答司马谏议书》驳司马光对新法的非难﹐逻辑严密﹔《答吕吉甫书》以释憾解怨的态度作绝交书﹐置个人恩怨于度外﹐表现出了磊落的胸怀。
【王安石】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他的父亲王益,做过韶州知州、江宁府通判。安石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二十一岁时考中进士,派任扬州府判官。任满后不屑请求试任「馆职」,便到汴京担任比较清闲的大理评事。
      仁宗庆历七年(1047),安石二十七岁,调任浙江鄞县的知县。在任上兴办学校,推广教育,组织保甲,防除盗贼,修筑提防,疏濬河道,改善农田;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将稻谷贷给农民,秋收后加息收回,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县仓里的稻谷也可推陈出新。此一新政,推行顺利,县民称便。后来安石推行的新法,大都以他在鄞县的施政经验为基础。任满返汴京为殿中丞,次年调任舒州通判。后来受到宰相文彦博的赏识,推荐他试任馆职,安石因祖母年高,以及种种家累,不能久住京师,而没有就任。嘉佑元年(1056),年三十六,通判任满,祖母也已逝世,乃去汴京担任群牧判官,后又派任常州知府,再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嘉佑五年,因富弼的推荐,入朝任三司度支判官。基于他在中央及地方的工作经验,深知庶民疾苦,乃上万言书于仁宗,主张教育人才,改善风俗,变更法度,未被接受。
      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崩,神宗立,起用安石为江宁府知府。九月除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1068)四月,年四十八,神宗召见安石讨论政事兴革。熙宁二年二月,派他做参知政事,地位等于副丞相,主持变法工作。
      安石既执政,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知枢密院陈升之同任之,并推行首苗、免役、市易、保甲等法。当时受到很多人反对。尽管如此,神宗还是对他非常信任。
      熙宁三年十二月,安石继任宰相,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一一颁布施行。熙宁七年三月,因久未下雨,很多地方都闹旱灾,神宗乃下诏要臣民指陈朝廷阙失;安石之学生郑侠在汴京做安上门的监督,乃上流民图指陈安石新法书人,百姓流离失所。安石乃坚请辞职,神宗不得已,遂改派为江宁府知府,并嘱其推荐继任人选。安石乃推荐韩绦和吕惠卿接任。熙宁八年二月,神宗又再度用安石为宰相。
      安石再做宰相后,身体便不很好。熙宁九年六月,他的儿子王雱病死,安石十分悲伤,且以用人不当致新法扞格难行,乃坚请辞职,请求神宗派他一个闲差使。后来,就以「集禧观使」的名义,居住在江宁。
      元丰元年(1078),神宗封安石为舒国公,三年改封荆国公。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崩,哲宗接位,拜安石为司空。
      元佑元年四月,安石卒,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傅。绍圣初,諡曰文,配享神宗庙庭。崇宁三年(1104),配享文宣王庙。
      在教育方面,安石本不赞成以科举取士,而主张兴建学校,教育人才。但学校教育人才不能在短期内有所成就,故建议先废除以诗赋取士的办法,而改用经义策论。熙宁四年(1071)二月,颁布施行新贡举制度:停止明经科,将名额并入进士科;进士不考诗赋,专考经义策论。考进士的人,在〔诗经〕、〔尚书〕、〔易经〕、〔周礼〕、〔礼记〕五门中,各选一经为大经;在〔论语〕、〔孟子〕中各选一门为兼经。每次考试考四场:第一场考大经,第二场考兼经,共解释经义十道;第三场考论一篇,第四场考策三道。礼部考试时加二道解释。经义的标准,由中书省颁布。
      当时反对变法的人很多,安石想从儒家经典中找变法的根据,用来说服众人。但经典必须有统一的解释,否则便起不了说服的作用。于是在熙宁六年三月,朝廷设经义局,由安石主持。八年六月,安石撰〔周官新义〕,〔诗义〕、〔书义〕则由其子王雱及门人所着,经神宗颁布,称为〔三经新义〕。当时虽然没有禁止其他的解释,但因安石在朝为相,神宗又信任他,结果主考官不敢有违,凡未依〔三经新义〕作答者皆不取录,考生乃专读〔三经新义〕,其他书一概不讲。后来安石悔之,他说:「我本意欲将学究变秀才,不意却使秀才成学究。」
      在兴学校方面,安石于熙宁元年,特增加太学生入学名额。四年,将锡庆院、朝集院拨作太学讲堂,增直讲十人,教授五经。并分太学生为三等,新入学者称外舍生,另设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依成绩按级升舍,上舍生受业期满,考试及格,由政府派任官职,此即「太学三舍法」。并令各路、川、府均设学。另设武学、律学、医学,增聘教授,造就实用人才。

--作者:程运

【王安石】 图片鉴赏

王安石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