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的意思和解释
【灌输】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灌注输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将思想观念灌注给他人。如:「从小父母即将勤俭刻苦的美德灌输给我们。」也称为「灌注」。
【灌输】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将思想观念灌注给他人。
【造句】从小父母就灌输我们勤俭刻苦的观念,希望我们能知福惜福。
【灌输】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灌输(indoctrinating)
灌输是一个教育术语,中外使用多年,但其概念并不明确。英国的教育哲学,近年走向观念分析学派的途径,对于教育用语概念的厘清,贡献良多。灌输和教学,在概念上最为接近,因此对其分析也就用力甚勤。
我们说,「某人正在灌输学生」,我们真正的意思是什么?灌输一词的界说实在有待商榷。许多学者各从不同角度,设法解决此一问题,但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某些学者依据此词在日常生活的使用方式,而提出说明;某些学者采用此词在教育理论上专门性的概念,而加以界定;而某些学者则藉着此词与制约、宣传等概念得比较,而显示其意义。
根据文献的探讨,不论采取何种研究途径,此词在观念上的冲突,汇集在方法、内容和意图等三方面。
- 1. 方法:
- 某些学者认为灌输乃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方法,其特徵是:教师专制,不大允许学生讨论或发问;教学内容以某种方式反覆练习;对于儿童施加恐吓等等。这种教学方法乃是一种不合理性的方法。
- 2. 内容:
- 某些学者赞成内容的规准。大部分的学者对于内容的规准通常加上一向限制,及灌输必定涉及信念的传授。内容的其他限制,则各家所见不一。有些主张任何信念的传授都是灌输;有些认为可疑或错误的信念的传授才算灌输;有些则表示教条式的信念的传授始可称为灌输。内容的传授,除了信念可称灌输之外,尚有教条及不确定的领域等内容的传授,亦有学者称为灌输。从一个角度看,这些内容事实上是指宗教、政治及道德等领域的教学。
- 3. 意图:
- 凡是主张对于信念的种类不加限制的学者,大致是采取教师的意图、动机这一规准,区别灌输与其他形式的教学。
关键字
- 中文关键字:灌输
- 英文关键字:indoctrinating
参考资料
- 黄光雄着。课程与教学,1996年初版,页180,师大书苑。
【灌输】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灌输」一词通常指教师在教导某一个特定教条(doctrine)或信念(belief)时,不让学生有机会作其他教条、信仰与教导内容的比较批判。灌输的目的是在使学习者的心智固着于某些特定之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及宗教的教条上,而完全排除其他可能与其相左的看法。虽然有些学者认为灌输有恶性的与价值中立的两种用法,前者是反教育的,而后者则至少是教育上所可以容忍的。但事实上,「灌输」一词常有意地被用作恶性的注入独断教条或悖理的价值信念,其背后常有某些非教育性的意识型态(ideology)存在,而非仅止于中性或良性的事实注入,是以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道德教育方面,应严格避免灌输方法的使用。
「灌输」一词与「教育」一样都是属于「复合的概念」(a complex concept),都是可以再加细分的概念;也都是一个「工作-成效的概念」(a task-achievement concept),两者都有其工作活动历程,亦有其成效目的可予预期:此外,它们也是涵蕴着多样态的历程(a polymorphous process)。因此灌输与教学的概念中有部分交集重叠的地带,例如背诵、传授、指导、训练、讲演、示范,甚至于讨论。至于两者不交集的地带,而为灌输所独有并为其核心概念者,如宣传、撒谎、欺骗、催眠、恐吓、洗脑、威胁等。由于灌输与教学的概念上似乎存有某些交集地带,因此易让人觉得有中立意义的灌输存在。但从灌输的核心概念来看,灌输与教学至少有下列三个分别:(1)从逻辑认知的观点来看:教学的目的是在认知,亦即其结果是「知识」的获得,绝不非是是非,真假倒错。但灌输的目的则往往是有意甚至恶意地塑造一种似是而非的「信念」或「意识型态」,使人盲从或顽强地信仰这些似是而非的假知识。又教学的过程也是合于认知的、理性的,是一种追根究柢的开放性讨论,重视思想方法的启示,而又不忽视真正的知识材料。但灌输的历程则是不合认知的,甚至是一种宣传欺骗或洗脑的过程,为了禁锢人心于某一特定的信念,只问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2)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教学应是合于身心发展次序的,教学往往必须注意学习者的合自愿佳(voluntariness),亦即适合其身心需要及兴趣的学习历程,是一种自动自发的历程。但是灌输却往往不顾身心发展的历程,而徒作一种强迫或强制性的学习,师生两者的内心意向常背道而驰,(3)从伦理学的观点来看:教学或教育的历程不能是反理性的或悖离道德的,至于灌输的历程则因教师存心要在学习者的幼稚心灵上硬塞以一种似是而非的信念题材,是以其手段或方式往往不是可欲的(desirable),而成为一种道德地可非议(morally objectionable)的历程。
基于前述与教学概念的比较,灌输的涵义可以从动机、方法、材料及结果等角度进行综合的衡量,欧阳教曾列举灌输的规准如下:(1)动机邪曲:灌输者常有不可告人的动机,存心不良,而又付诸行动,故意窒碍学习者心灵的自由发展,使其禁锢于邪曲的意识型态,无法自拔。(2)方法独断:灌输者有了邪曲的动机,就得藉邪曲的方法来进行灌输活动,其方式常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且通常是独断的。除了灌输特有的方式外,它也可采用背诵、注入、训练、讲演与问答等看似良性的方式进行灌输,但其讨论题材与结论,则往往不会超越灌输者预先法设定的独断教条范围。(3)内容悖理:有了独断的灌输方式,还得配合悖理的材料内容,如此灌输的恶性效果才不易动摇。因为光有恶性的方法而无恶性的内容,或光有恶性的内容而无恶性的方法,都无法贯彻灌输的恶性。(4)效果闭塞:由于灌输者邪曲的动机,采用独断的方法与悖理的内容,因此对于较幼弱的心灵(如青少年)来说,都较无法抗拒,也较易达成恶性的灌输效果。简言之,一个灌输者先存心不良而采取行动,采用独断的方法与悖理的内容进行灌输的活动,以期达成禁锢心灵的灌输效果,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灌输。
总之,灌输与教育或教学不能混为一谈。对一个教育者来说,他应该尽量避免将灌输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不可以心存进行独断闭塞的灌输目的外,也不能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强迫强制学生接受某一个特定价值观与信念的灌输方式,即使他并不心存恶意。尤其是在进行道德教学时,更应避免悖理的道德灌输,而应代以合理的道德指导,如此才能合乎教育的真正规准。
--作者:方永泉
相关词语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