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因材施教

拼音

yīn cái shī jiào

怎么读

【因材施教】的意思和解释

【因材施教】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语本《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
典源
#《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孔子1>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1) 孔子: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参考资料〕 另可参考: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为政》
典故说明
孔子晚年回到了鲁国,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并从事教育工作,不但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也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有许多创新的教育观,其中「因材施教」的主张对后世影响至钜。例如《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子游、子夏曾分别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给了两人不同的答案。子游虽能奉养父母,但少了敬,所以孔子回答时,强调了「敬」的重要。子夏在侍亲态度欠佳,所以孔子强调愉悦容色的重要。也就是说两人虽然问了一样的问题,但孔子针对个别欠缺的部分作回应,所以会有不同的答案。另外,在〈雍也〉篇中孔子直接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也说明了应依循个别的的不同资质予以施教,才能有成效。孔门弟子三千,分列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四科,程颐认为便是依其资质与能力而分,所以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程颐的这段话见载于《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后来「因材施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说明教育者必须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
书证
  • 01.清.陈廷敬《日讲四书解义.论语解义.卷五》:「此一章书是言因材施教之意也。孔子曰凡人资质有高下,学问有浅深。教人者,当观其力量如何,不可以概施也。」
  • 02.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八.女教》:「将中国诸经、列传、训诫女子之书,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 03.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六一.郡守田南山先生》:「田...讲学于资寿寺,正以率物,因材施教。凡及门者,皆有造泉,士多争师之。」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如:因材施教是一项合理而有效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如:「因材施教是一项合理而有效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质,而给予不同的教导内容及方式。
      【造句】因材施教是一项合理而有效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因材施教」是当年孔子教学时所运用的一种方式;〔论语〕中关于孔子如何「因材施教」有颇为生动而翔实的记载。据载,孔子教学时,对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有甚为深刻的了解,如他指出子路长于治兵,冉求可担任邑宰,公西华则长于外交。又〔论语.先进篇〕记载:「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是说高柴(子羔)为人厚道,但心地不很灵活,是个愚拙的样子;曾参为人笃实,但天资不很聪敏,是个鲁钝的样子;颛孙师仪容俊美,但性情略近虚浮;子路行事果断,但举止略带粗俗。孔子考察学生的方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要求言行一致,不仅注意他们的言论,更重视他们的行为。
      孔子重视学生个别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材质,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务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故孔子的学生向孔子提出相同的问题,孔子的回答不同,如学生个别问「仁」时,孔子所答未有完全相同的,甚至樊迟三次问「仁」,孔子所答亦先后不一。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义合一,所以诱导学生依仁循义,其因材施教的方法,符合仁义合一的原则;施教是仁,因材是义,故必因材以施教,才能培养学生成为仁义兼备的人才。
      施行因材施教,教师必须认清受教者的材质,又须为不同的材质设计不同的教材,因此教师必须有诲人不倦的精神,方能胜任愉快。材质可大别为性情方面的材质与理智方面的材质,因此因材施教亦因而可分性情方面的因材施教与理智方面的因材施教。据〔论语.先进篇〕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子路)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冉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公西华)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与冉有所问是同一问题,孔子答覆子路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阻止子路不要即闻即行,而答覆冉有是「闻斯行之」,则鼓励冉有即闻即行,两相矛盾,因而引起公西华的质疑。孔子的解释乃是冉求个性比较退缩,故鼓励他即闻即行,而子路个性比较急躁,故阻止他即闻即行,要他三思而行。这是性情方面的因材施教。又据〔论语.雍也篇〕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将天赋智慧分成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三级。中人以上,智慧较高,领悟力较强,足以理解高深道理,可授以高深的教材;中人以下,只可教他浅近的道理,使他易于理解。施教者应就受教者智慧之高下,而施以适宜的教育,才能提高教育效果,这是理智方面的因材施教。

--作者:程运

【因材施教】 图片鉴赏

因材施教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