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曲】的意思和解释
【组曲】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由几首短曲组合成套的乐曲。可分为古代组曲和现代组曲两种。前者流行于十七、十八世纪间,由同一调性的各种舞曲串连而成。后者则无严格的组成规范,既可从歌剧、戏剧、电视等的音乐中选出若干段乐曲辑合而成,也可根据特定的主题专门创作。
【组曲】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由几首短曲组合成套的乐曲。可分为古代组曲和现代组曲两种。前者流行于十七、十八世纪间,由同一调性的各种舞曲串连而成。后者则无严格的组成规范,既可从歌剧、戏剧、电视等的音乐中选出若干段乐曲合辑而成,也可根据特定的主题专门创作。
【造句】歌手有时会将自己历年来的成名曲辑成组曲来演唱。
【组曲】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音乐类型名。法文原文为连续或跟随之意。组曲是把许多不同的乐器曲连接形成一组,做为曲目演奏。它至少包含三个乐曲的组合,最多可增到二十多个乐曲,如库普兰(Fran?ois Couperin, 1668-1733)的《秩序组曲集》(Ordre)就包括二十四首乐曲。组曲内的曲子通常都是短曲,且每一曲之间都能做成对比,有些组曲用同一调联合所有的曲子,有些组曲(如歌剧或芭蕾之组曲)却以标题或其他形式作为关联。巴洛克时期的组曲是以舞曲作为连接的秩序;如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舞曲-吉格舞曲。组曲前身是来自舞蹈音乐,早期的舞蹈音乐常把两支对比舞曲排在一起,如一支慢二拍子巴望舞配上一支快三拍子的巴望舞,十六世纪时也有三支舞曲合并的舞蹈音乐,如戴沙(Joan Ambrosia Dalza)的鲁特琴舞曲将「巴望舞曲-萨拉邦舞曲-皮娃舞曲」排在一起。1557年泰尔特勒(Estienne Du Tertre)是第一位使用组曲这名词的音乐家,在他的勃浪舞曲(Branles)中,乐曲完全配合传统的舞蹈编排 ── 从慢舞开始渐至活泼轻快的舞。十六世纪后半叶至十七世纪出版了很多舞团或鲁特琴演奏的曲子,多数是用同一调将各曲连成一组。有些曲子不一定用一样主题,德国作曲家佩渥尔(Paul Peuerl)是第一位把组曲设立连接标准的作曲家,其连接次序定为:帕多瓦纳舞曲(Paduana)-恩塔达舞曲(Intrada)-丹兹(Dantz)-嘉拉德舞曲(Galiarda),但其他作曲家则有自己的连接次序及标准。巴洛克时期巴赫(J. S. Bach, 1685-1750)创作了将近四十组独奏组曲,多数是应用:前奏-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舞曲-吉格舞曲的次序组合,因此有时用巴赫的组曲作为巴洛克独奏组曲的标准,并以阿勒曼舞-库朗舞-萨拉邦舞和吉格舞作为组曲主干,但这些排列形式不一定是固定的,巴赫本人有时也在其中作调整或缩减。十七世纪中半叶,法国的芭蕾歌剧在卢利(J. B. Lully, 1632-1687)领导推进下,组曲极为盛行,为顾及舞蹈和歌唱的配合,芭蕾歌剧的组曲有时限定只用一个音乐主题,或把不同的乐曲调子抽出来,用一个调来统合。这种法国芭蕾剧组曲后来被作曲家应用到管弦乐组曲上,并以法国序曲为开始,其后连接不同的流行舞曲,如梅吕哀舞曲、布瑞舞曲、嘉禾舞曲、巴瑟比舞曲等。管弦乐组曲最有名的例子是韩德尔(G. F. Handel, 1685-1759)的《水上音乐》(Water Music, 1717)和《皇家烟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1749)。除独奏组曲和管弦乐组曲外,还有室内乐组曲。英国在1620年开始,在室内演奏的和谐乐团(Consort Music)就有把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舞曲连在一起演奏,但正式注意组曲安排次序是开始于德国。法国的室内乐组曲与管弦乐组曲之差别是前者用前奏曲取代序曲。在意大利,室内乐组曲又称为室内奏鸣曲(Sonata Da Camera),起初它是指舞蹈音乐,后又与组曲同义。十八世纪中期,奏鸣曲成为音乐的新宠,舞蹈组曲渐不再流行,另一种和组曲相似但与舞蹈无关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兴起,但作曲家有时亦会出现一些美丽的组曲作品,如莫札特(W. A. Mozart, 1756-1791)曾创作两套组曲:《第399号组曲》和《第385号组曲》。后来的作曲家如圣桑(C. Saint-Sa?ns, 1835-1921)、辛德密特(P. Hindemith, 1895-1963)、德布西(C. Debussy, 1862-1967)、西贝流士(J. Sibelius, 1865-1957)、马斯内(J. Massenet, 1842-1912)和霍尔斯特(G. T. Holst, 1874-1934)都曾写过用组曲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十九世纪中期芭蕾音乐也有组曲,这些组曲是由不同的芭蕾音乐,一段段地连接起来。闻名的芭蕾组曲包括柴科夫斯基(P. Tchaikovsky, 1840-1893)的《胡桃钳组曲》(Nutcracker Suite)和斯特拉温斯基(I. Stravinsky, 1882-1971)的《火鸟组曲》(Firebird Suite)。
-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作者:李小华
- 组曲指的是由许多分开的乐章所组成的器乐作品,这些不同的乐章间具有某种统一性(unity),能构成一首完整的作品。
巴洛克时代的组曲(Baroque Suite)或古典组曲(Classic Suite)是一种重要的乐曲形式,各乐章间所具有的统一性指的是具有相同的调性,而且均为舞曲,这些舞曲包括阿勒曼舞曲(Allemande)、库朗舞曲(Courante)、萨拉邦德舞曲(Sarabande)、基格舞曲(Gigue)为基本形式,在萨拉邦德舞曲与小步舞曲间,还可加上布雷舞曲(Bouree)、嘉禾舞曲(Gavotte)、小步舞曲(Minuet)、巴瑟比埃舞曲(Passepied)、波兰舞曲(Polonaise)、鲁尔舞曲(Loure)及咏叹调(Air)等等。在历史发展方面,巴洛克组曲最早出现在十六、七世纪时两种舞曲的混合演奏中,往往是两拍子的舞曲后接着演出三拍子的舞曲,后者常是前者的变形。之后这种变奏的技巧便用之于十七世纪的由许多舞曲(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舞曲)所组成的组曲中。
在一七五零年以后,奏鸣曲(sonata)、交响曲(symphony)与协奏曲(concerto)开始取代了巴洛克组曲,写作组曲仅仅成为某些作曲家锻练作曲技巧的练习之作。到十九世纪时,具有现代意义的现代组曲(Modern Suite)才发展起来。拉赫纳(Franz Lachner, 1803~1890)最先尝试以对位(countpoint)风格写成由八首管弦乐曲所组成的组曲企图复兴组曲的作曲形式。拉赫纳作品的最重要意义在于他建立了一种现代组曲,使组曲中传统的舞曲被一种具有不同特性的连续乐章(可能是民族乐曲或芭雷舞曲)所取代。这种现代组曲,在一八八零及一八九零年代受到了大众的欢迎。组曲中各乐章间的统一性的意义遂由同调性的舞曲转变为同一首大型乐曲(通常是芭蕾舞剧与歌剧)中选编而成的选曲,甚至于也可指由系列描写性标题乐曲所构成的作品。前者闻名的例子有比才(G. Bizet, 1838~1875)的〔阿莱城姑娘组曲〕(L'Arlesienn)、葛利格(E. Grieg, 1843~1907)的〔皮尔金组曲〕(Peer Gynt Suite)、柴可夫斯基(P.I. Tchaikovsky, 1840~1893)的〔胡桃钳组曲〕(Suite for the Nutcracker)与史特拉汶斯基(I. Stravinsky, 1882~1971)的〔彼特罗希卡毕情组曲〕(Suite for Petrushka)等;后者闻名的例子则有霍尔斯特(G.T. Holst, 1874~1934)的〔行星组曲〕(The Planets)等。直至二十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运动兴起后,对于组曲的看法又有了转变,新古典主义运动者主张回复巴哈(J.S. Bach, 1685~1750)时抽象式(非歌剧式)组曲,并进一步将爵士乐曲(Jazz)引介入艺术音乐中。
--作者:方永泉
【组曲】 图片鉴赏
相关词语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