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举】的意思和解释
【制举】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制定选举人才的方法。《管子.宙合》:「钩入枉而出直,此言圣君贤佐之制举也。」唐朝科举的一种,由天子亲试。《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制举无常科,所以待 天下之才杰,天子每亲策之。」
【制举】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制举亦称制科,为古代取士方式之一。据〔新唐书.选举志〕载,唐制取士之科有三,为生徒、乡贡及制举。前二者为岁举之常选,制举则是天子自诏者,不定期以待非常之才。然制举非自唐始,自汉以来天子即常称制诏道其欲所问而亲策之,如汉武帝亲策董仲舒、公孙弘等。后又多次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
唐兴,除国有常选外,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其名目随人主临时所欲而定科名,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之类,其名最着。宋王应麟〔玉海.选举〕云,据宋王溥〔唐会要〕统计,自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开志烈秋霜科起,至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止,一百七十年间,共开五十九科,及第者二百七十一人;中数科者过其半。
宋沿唐制,据〔宋史.选举志〕,制举无常科,所以待天下之才杰,天子每亲策之。然宋之得才,多由进士科,而以是科应诏者少。惟召试馆职及后来博学宏词,而得忠鲠文学之士,或朝或野,多至大用。
明代据〔明史.选举志〕,自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起,科举、荐举并行。初,两途并用,亦未尝畸重轻;自成祖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能文之士率由场屋进以为荣,有司虽奉求贤之诏,而人才即衰,多虚应故事。
清代据〔清史稿校注.选举志〕载,制科者,天子亲诏以待异等之才;唯清代取士之法,沿明制,以进士科为主,虽他途进者,终不能相比。清代特诏举行者,有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科。博学鸿词科开于康熙、乾隆间,号称得人,但究其本意,非在拔才,而在藉此以笼络明末遗老、士子。经济特科,清末始行,用以考校新学之士。
--作者:周愚文
【制举】 图片鉴赏
相关词语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