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意思和解释
【道教】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崇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为教祖的宗教。相传创于东汉张陵,陵着有道书二十篇,自号天师,故也称为「天师道」。以符咒为人治病,讲炼丹长生之术,入教者须缴纳五斗米,时人称为「五斗米道」。始盛行于蜀郡,后经弟子广布,信徒渐增,遂正式成为道教,流传于全国。
【道教】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崇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为教祖的宗教。相传创于东汉张陵,陵着有《道书》二十篇,自号天师,故亦称为「天师道」。以符咒为人治病,讲炼丹长生之术,入教者须缴纳五斗米,时人称为「五斗米道」。始盛行于蜀郡,后经弟子广布,信徒渐增,遂正式成为道教,流传全国。
【造句】长久以来,道教与儒家、佛教思想结合,融入日常生活当中,一般人难以分辨。 △玄门、玄教
【道教】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道教是中国的本上宗教,为东汉顺帝年间(126~144)沛国丰人张陵(尊称张道陵)所创立。它以「道」为最高信仰,故名。又称仙道、玄教。道教的创立,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战国以来的神仙说、方仙道诸说衍化形成的。南朝梁刘勰〔灭惑论〕中说:「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云笈七签〕卷三述道教本始称:「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并言教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真正之教,返俗之教,训世之教。云:自然之教立于元气之前,淳朴未散,为万化之祖;神明之教义说则有,据理则无,朴散而为神明,造作天地;真正之教、返俗之教、训世之教,则为道祖所授之垂世之教。又称「且斯五教,启乎一真。」可知道教总自然、神明和垂世之教而融汇为一。即以黄老道家之说为本,融摄先王神道、方仙之学,兼及其他驳杂多端的学说,融汇为一,创立道教。
道教一词,在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中说:「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伎称道教。」对非真道的伪伎之说,道教提出批评,但仍不具有宗教组织的意义之前,张角三兄弟倡中黄太乙之道,以黄巾作号召,设三十六方以聚众,始有规模。到张道陵及其子孙,本黄老道,并参酌蜀汉的巫教,适应当地的社会需要而建立教团后,所创教团组织称为五斗米道、天师道,其后南北朝初,受激于佛教而渐有一统意识,南朝陆修静综括南方的道派;而北方则有〔魏书·释老志〕载:北朝道士寇谦之「清整道教」。南齐顾欢作 〔夷夏论〕,称 「佛教文而博 ,道教质而精」。由于道教宗仰于黄老,继承和发扬了道家学说,为道家的延续和发展,故学者冠以「道家」之名。道教奉道垂教,其内容包涵甚丰,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五:「道家之说,杂而多端。」将其分为清静、炼养、服食、科教、符籙诸说。近代又有经典、丹鼎、符籙、积善、占验之分。皆就其内容分类。其教义与信仰宗旨可归纳为:
1.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道教认为「道」乃宇宙万化之本源,宇宙万物皆由道化生。〔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唐吴筠〔玄纲论〕也说:「道者,虚无之系,进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永恒常存。它主宰着万物的生化,却不自恃,而是任其自然之性,无为无私,清静淳朴,兆育万物,具有一切生灵的高尚品德。「道」化身而为太上老君,〔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太清玉册〕卷一也说:道教之来自太始大素之先,老子始发其妙,包举二仪,开辟天地,始肇万有。〔泰清诰〕则赞曰:太上历劫化生,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张道陵得太上降授真道,建立道教。老子〔道德经〕被道教尊为重要的经典,其教义思想、修持修养理论,如虚无自然、清静无为、寡欲不争、慈俭济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返朴归真等无不由〔道德经〕而发,故以修「道」为核心。
2.贵生重生,以成仙得道为目的:道教把对神仙的向往和道的信仰融为一体,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与神仙一样消遥无待,长生久视,使生命与道合一,永恒长存,从而构成了道教完美的信仰体系。提出了「仙道贵生」和「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重生思想,认为「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太上老君内观经〕)。奉道者以道为事,即要修长生久视之道,或曰神仙之道。修道的诀要在于保性命之真,即性命双修,修性即修造自己的品德,修命即修炼自己的生命。修炼的方法:凡有清静无为、寡欲不争、淡泊名利、慈俭济人、积功累德;返朴归真之道功:有吐纳导引、服食辟谷、存思守一、四时摄养、炼养精气、外丹内丹等道术。又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提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教义思想,主张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摄养荣卫拟天地自然之象。道教的各宗各派及他们的日常修持、斋醮活动,无不是以修炼性命之道为主旨。
3.祀神明、敬祖宗:道教自称以黄帝为宗,继承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祀神明、敬祖宗的民族传统,并使之规范化、宗教化。道教所奉的神明,上有道祖天神,下有地只山川之神,世有华夏之祖、历代贤杰和得道仙真。神明仙真所居,天上有阆苑琼宇,世上有洞天福地,令人心生向往之时,并有三十六天和地府之说,以接引众生,赏善威恶。神系虽然庞大,但却赋有理想的品德。奉祀是为彰神明之德,以励后人,让人感受神明的存在和力量,受其感化;敬祖宗则是为不忘先人。为了广宣教化,道教在沿袭改造古代斋祭神明礼仪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宗教斋醮科仪,有日常的诵经设供、有祈福禳灾的斋醮拜忏、有追荐先人的施食炼度,还有役使鬼神的符籙禁咒,使奉道之人修行。修行的宗旨是:内修道行以炼己,外用斋醮符法以度人。
4.积功累德,举善济人:道教融合儒家儒理道德观,提出「为道者当先立功德」。〔老子想尔注〕:「夫欲宝精,百善当修,万善当备。」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欲求天仙者,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说「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发挥了〔太平经〕「天道承负」的教义思想,宣扬善恶报应,导人向善。后来的〔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并言:非义而动,背理而行,则短命而死,罪有余辜,殃及子孙。指出「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神仙可冀。」
道教自东汉形成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经过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唐宋元明的昌盛,至今仍广泛流传,对中新历史、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医药学、化学、文学、艺术、民俗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对华夏民族心理的构成产生重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代高道辈出,形成了正一、全真两大道派为主的诸多道派,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道教经典总集〔道藏〕,包涵了道教经戒、科仪、符图、炼养、医药学、炼丹化学和诸子要籍等诸多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之一。
--作者:李丰楙
【道教】 图片鉴赏
相关词语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