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意思和解释
- 战国时鲁人墨翟。参见「墨翟」条。书名。墨家思想的代表着作。传为战国宋墨翟撰,十五卷。注者以孙诒让闲诂最为详审。
生平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 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哲学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 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
政治主张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淩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着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 墨子姓墨名翟,战国初年鲁国人;其生卒年代,异说甚多,梁启超着[墨子年代考],推定墨子生于周贞定王初年(公元前468~前459),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卒于周安王中世(公元前390~前382)之间,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墨子出身工匠,善于制作车辖与车挽,并能在片刻间斲三寸厚的木板,担挑五十石的重量。
墨子年少时读儒家书,觉得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于是上承尧、舜、禹、汤、文、武一贯的道统,下察春秋战国百余年间政治的变迁,看到社会的不安,民俗习尚的败坏,贵族的享乐,平民的疾苦,战祸的纷起,因而自创一学派,授徒讲学,倡导尊天、事鬼、尚同、尚贤、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之说,信徒众多,组织严密。曾周游齐、卫、宋、楚、魏,以平民谒见君相,对论外交,高议战守,声势煊赫,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孟子也曾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其时楚惠王欲攻打宋国,墨子得知后,即从鲁国前往,裂棠裹足,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都郢城,向楚王说明攻战的不义,并且解下衣带当作城墙,取些小木札当守城的器械,公输般用尽机变,皆无法攻下城池,而墨子却防守有余。不仅如此,墨子且早已派弟子禽滑厘等三百多人,拿着墨子设计的守城器械替宋国守城,终于说动楚王停止攻打宋国的计划。其后楚鲁阳文君欲攻郑,齐太王田和欲伐鲁,墨子均冒险前往晓以大义,而化解了冲突。墨子曾献书给楚惠王,楚惠王虽许之为良书而不能用;墨子将去,惠王使鲁阳文君近墨子,以书社五百里封之,墨子则以「道不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而离开楚国。越王使公尚过,用车五十辆迎墨子于鲁,并将故吴之地五百里封赠,墨子则谓若越王听其言,用其道,将度身而衣,量腹而食,自比于群臣,反之则为义粜,终辞而不受。
当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政治、社会、经济或学术思想,均起了空前的大变动,墨子认为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昏乱、贫穷、强凌弱、世风奢靡、荒淫无礼的社会,且又因儒家的弦歌鼓舞,厚葬久丧也造成很多弊端,影响了社会人心,所以他本着积极救世的精神,倡导经世济民的学说,以期打破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现状,建设一个平等自由的国土。
墨子曾说:「万事莫贵于义,为义非避毁就誉。」因此,他虽然遭遇到许多的阻难,仍日夜奔波,以行义作为一生的志节,不计一切的牺牲自己;他具有悲天悯人的精神,积极救世的个性,且博学多才,图为世用。因此,我们可说他不仅是战国时代实利主义的思想家,同时更是一位立志改革社会的实行家。
[墨子]一书,为后学所纂,汉志载:有[墨子]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墨子·公输篇]记载墨子对楚王说:「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由此足证墨子弟子极多。其见于孙诒让[墨学传授考]及先秦诸子所记:「有墨子弟子十八人,再传弟子三人,三传弟子一人,治墨学而不详传授系次者十四人 ,杂家四人。」此处所称 「杂家」,实亦墨者。墨家弟子中较闻名的有禽滑厘、高石子、悬子硕、公尚过、耕柱子、魏越、随巢子、胡非子等。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与儒家分庭抗战的显学。墨家组织严密,是一个带有宗教性质的团体,其首领称为「钜子」,类似教主,对他的门徒有绝对命令与支配的权威。
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相爱、交相利,主张爱无差等。墨子还主张天是有意志的,天和鬼神主宰着宇宙万物,并认为天的意志就是要人们兼爱交利。他规划通过天志及鬼神的赏善罚恶,来要求统治者为善去恶。
墨子重视教育,也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墨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即在培养「贤士」或 「兼士」,使他具有 「兼爱」的品德。在教学内容方面,墨子主张除[诗]、[书]外,应传授生产和军事的知识与技能。他也重视历史及古代文化,但并不主张复古;他对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程度的批判精神。
在教学方法方面,墨子重视逻辑推理和思考的训练,及由博反约的原则,并重视实证实用。他当用许多具体的譬喻及实例,引导学生,并启发学生思想。
在道德修养方面,墨子提倡勤劳节俭,注重意志的锻链,注重力行。在判断一个人道德行为时,主张动机和成效兼重。
墨子具有 「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风格,有能为人所不能为的那种艰苦卓绝的操行,以及公而忘私的精神,所以当时能与儒家并称,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曾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作者:柏爱国
- 人名。名翟,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原学儒术,因不耐其繁文缛节,而另立新论,是儒家的重要反对学派。墨学活跃于战中学、后期,与儒学并称显学。秦汉时沦为游侠,后逐渐衰微。墨子提倡兼爱、非攻、非乐等学说,由其三、四传之弟子缀集其讲演之记录编辑而成《墨子》一书,原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
- 《后汉书.张衡传》、《史记.索隐》。
--作者:蒋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