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舉一反三

拼音

jǔ yī fǎn sān

怎么读

近义词

闻一知十、触类旁通、问牛知马

【举一反三】的意思和解释

【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反,推论。「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同类的事情。语本《论语.述而》。后用「举一反三」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典源
《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1>,不悱不发2>,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

(1) 不愤不启: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无法获得时,不去开导他。愤,心中想了解却有困难。启,开导、教导。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 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悱,音ㄈㄟˇ,心里有意见想表露却说不出来的样子。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 隅:音ㄩˊ,角、角落。
(4) 不复也:不再告诉他。复,再、又。
典故说明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过他教导学生的方法,十分重视求知动机和启发,他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动地依循或死记。他说:「我教导学生时,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我是不会去开导他。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我是不会去启发他。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我就不再教导他了。」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别人的说法,却无法去自我推论,所得到的知识也就不够扎实了。所以一位好老师,他会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论语》原文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后来就演变成「举一反三」这句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书证
  • 01.《北堂书钞.卷九八.读书》引《蔡邕别传》:「邕与李则游学鄙士,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
  • 02.宋.朱熹〈答胡伯文书〉:「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
  • 0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零一.子部.法家类.疑狱集》:「虽人情万变,事势靡恒,不可限以成法,而推寻故迹,举一反三,师其意而通之,于治狱亦不无裨益也。」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列举一例而能晓喻其他各事。宋˙朱熹˙答胡伯逢书: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
【举一反三】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列举一例而能晓喻其他各事。宋.朱熹〈答胡伯逢书〉:「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
【举一反三】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指列举一事一理,而能推知其他同类事情或道理。语本《论语.述而》。
      【造句】数学公式不能光靠死背,也要理解原理,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目录
释义

反,推论。拿已知的事理推知相类的其他事理。形容善于思考,触类旁通。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

孔子说 :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就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近义词

触类旁通 闻一知十 融会贯通

反义词

一窍不通 食古不化 抱残守缺

造句

一个聪明的学生,应当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图片鉴赏

举一反三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