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学】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樸學

拼音

pǔ xué

怎么读

【朴学】的意思和解释

【朴学】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朴实之学。《汉书.卷八八.儒林传.欧阳生传》:「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清代的汉学家以考据训诂的方法来研究经文,称为「朴学」。
【朴学】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朴学之名起于西汉;其时朴学所指即是经学。自武帝以降,汉之诸帝莫不治经学;初武帝以为〔尚书〕是枯燥无味的「朴学」,不喜阅读,后闻儿宽说经,喜之,遂请为讲解。后世称经学为「朴学」,本此。
      武帝即位未久,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更开办太学,以研究儒家经学。汉初诸经,俱赖口授,口耳相传,难免譌误,欲有凭藉,不能不重「师法」,唯学问传授难免后学者之衍述发明,注释解说,若新有章句,遂又另立「家法」。大体言之,两汉经学,西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其优点是重传授,防冒伪,明本源,尊经学,其缺点是分派别,争立学,存私见,妨害公开研究。
      当时经学除在学校进行研究外,两汉诸帝往往召集经师进行讨论。第一次是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召集诸儒论五经异同于石渠阁;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这两次经学会议都是讨论今文经学;第二次的讨论结果,并编成〔白虎通义〕,以为经学的标准答案,将经学导向繁琐与迷信两个方向发展,以利统制思想而巩固统治。由于帝王尊重经学,且自武帝设科射策后,社会上更视经学为博取功名富贵的工具,故西汉时有「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之谚。
      又两汉经学有今古文之分,此乃起于文字的不同;今文即指当时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先秦的古文字而言。汉初所传诸经皆为今文,后山崖复壁所出者则为古文。唯当时太学所立五经十四博士,均为今文学家,并无所谓今古文问题;及王莽执政,刘歆倡议古文,古文经学才起而与今文经学相抗。更由于今古文师法、家法不同,因此不仅诸经文字有出入,甚至解经的主张也迥异。后来今古文之争,演变为意气用事,古文学家诋今文学家为「口说无凭」,今文家则斥古文家为「向壁虚造」,彼此互相攻讦,久未止息。
      就两汉经学之研究言,大体西汉说经偏于微言大义,讲求经世致用;东汉经师多详于章句训诂。至东汉马融、郑玄等经师出,更致力于经义的训诂,后人遂将名物训诂之学称为汉学。此外,西汉经师多专治一经,东汉经师则几遍通群经;西汉经师笃信遗经,很少撰述,东汉说经则至为繁富。
      又两汉经学就地域言,有齐鲁之分。治齐学者多今文家,其说经主谶纬,尚阴阳五行之说;治鲁学者则多为古文学家,其说经重训诂。
      及至宋代,在经学的研究上舍两汉训诂章句之学,而更趋向主观的反省、体验,义理的阐发。由于不信注疏,进而蔚为疑经、改经的风气,使朴学、汉学与宋学形成不同的治经取向。再加上北宋雕版印刷术盛行以后,使两宋经学着述保留下来的,比以往任何朝代要多。迄中清惠氏之学,以博闻强记为初基,以尊古守家法为究竟;其治经要旨纯宗汉学,谓汉经师之说可与经并行。朴庵筚路蓝缕,以五经教授乡里;研谿(惠周惕)、半农(惠士奇)继之,益宏其业;至松崖(惠栋)而蔚为大宗。近代言汉学者,必以东吴惠氏为首。
      钱竹汀(钱大昕)撰〔惠栋传〕说:「宋、元以来,说经之书盈屋充栋,高者蔑弃古训,自夸心得,下者剿袭人言,以为己有,儒林之名,徒为空疏藏拙之地。独惠氏,世守古学,而先生所得尤深,拟诸汉儒,当在何邵公、服子慎之间,马融、赵歧辈不能及也。」可谓推崇备至。

--作者:程运

【朴学】 图片鉴赏

朴学

相关词语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