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的意思和解释
【四王】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清初的王时敏、王监、王翬、王原祁等四位姓王的画家,擅长山水画,师承、崇尚及画风接近,形成四王画派。又因四王书风醇和雅正,在统治者心目中乃祥和之物,尤其在清康熙年间,统治已趋稳定,汉、满民族矛盾已趋缓和,经济益趋富裕,绘画属不可或缺的上层文化建筑,因此四王画派受到皇帝赏识,被视为画坛正统,风靡全国,影响及于近现代。
王时敏(1592~1680)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为四王之首,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明末曾位圭太常寺卿,故又称「王奉常」,与董其昌、陈继儒往来密切,人清后隐居不仕。工诗文书画,擅长山水,受董其昌影响,摹古不遗余力,富于收藏,得精研宋元名迹,并刻意追摹黄公望,能溶化古人笔墨技巧,形成自己风貌,但因缺乏对造化的其切感受,作品面目雷同而少新意。早、中期作品宗法董其昌、黄公望,风格较工细清秀,晚年以黄公望为宗,兼采董源、巨然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画面上峰峦数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乾湿浓淡相闻,皴擦点染兼用,形成苍老又清润的艺术特色。
王监(1598~1677)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卒于清康熙十六年,字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末官廉川太守,有「王廉州」之称,人清后隐居不仕。富收藏,早年宗黄公望,常与王时敏切磋画艺,二人画风相近。后来形成自己艺术特色,山水多仿古,专心于九四家,尤其崇奉董源、巨然,不拘于黄公望,故功力较王时敏深厚,用笔沈着,用墨浓润,风格沈雄。又擅画青绿山水,色彩浓丽而清润,自有特色。五十岁后的作品,布景繁密,矾头众多,皴法细密,多用尖笔,墨色层次丰富,风格苍莽浓润,吸收王蒙和巨然画法较多。
王翬(1632~1720)生于明崇祯五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在四王中技巧较全面,成就突出。祖上五世均善画,家学渊源,家贫,为画商摹制假古董出售,被王监赏识,收为弟子,又安王时敏指授,画艺益精,四十岁以后即臻成熟,成一代大家。他广泛吸取前人优良技法,融汇南北诸家之长,面目多,技巧精,书风清丽工秀,明快生动,章法多变,渲染得法,富有写生意趣,时人誉为海内第一。曾与郭寿平同登家乡虞山剑门,有写生作品〔虞山十二景图〕传世。六十岁被康熙召幸,主持绘制〔南巡图〕,场面浩繁,内容丰富,笔墨多样,驾驭场景具高超能力。晚年离多应酬之作,亦有代笔画,仍不乏精彩作品。画风宗学者颇多,形成虞山画派。
王原祁(1642~1715)生于明崇祯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孙。康熙时进士,曾奉旨编纂〔佩文斋书画谱〕,官户部侍郎,故又称「王司农」,得王时敏、王监指授,遵循临古,以黄公望为依归,笔墨生拙,韵味醇厚,喜用乾笔积墨法,先笔后墨,连皱带染,由淡而浓,由疏而密的反覆皴擦和乾笔积墨,使画面显得醇和厚重。有笔瑞金刚件之称号,缺点是琐碎、重复,缺乏整体感。又喜画设色山水,多用黄公望浅绦法,把笔墨和色彩溶而为一。晚年笔墨益趋苍劲,追求朴拙的趣味,比较简率、随意。张庚〔国朝画徵录〕评他的画作具有「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贯而清。」的艺术格调。成为娄东派首领。
总之,明末董其昌有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画史的发展,四王得其正脉,在整理、保存、传授从五代、北宋到元季诸家的传统美学思想,及山水画技巧方面,都很有功绩,对中国画的笔墨起了承先的作用。因山水画的初学者须从临摹入手,故学山水画从四王入手,在教育方面是正确的道路。
--作者:陈章锡
【四王】 图片鉴赏
相关词语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