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的意思和解释
【大分】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岁数、年寿。《后汉书.卷一零.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纪》:「存亡大分,无可奈何。」大纲。《荀子.劝学》:「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交谊。晋.卢谌〈答魏子悌〉诗:「倾盖虽终朝,大分迈畴昔。」多半。《董西厢.卷八》:「只争一脚地,大分与那畜生效了连理。」《豆棚闲话.第一则》:「大分爱丈夫的少,妒丈夫的多。」
【大分】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大分」见于〔荀子,劝学篇〕中的两句:「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法指典法,所谓「法行类举」即指有法则依法行事,无法则以类比附。法之行,必然在于有「分」,礼则是「分之大者」,也可说是最重要的。涵盖这两句话的一段文字是:「学恶(读ㄨ)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荀子〕书中说到「大分」的,〔荣辱篇〕中有「荣辱之大分」在分别荣辱,〔非十二子〕中有「明大分」是指有些说法并不明大分。〔王制篇〕中有「听政之大分」在于分善和不善,善者待之以礼,不善者待之以刑。〔王霸篇〕中「而礼法之大分也」出现了两次,都在指王道政治,基于礼法之大分。
「分」是荀子哲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观念,意在于「分别」。荀子的意旨,出发点就在于「人有分」,〔王制篇〕中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这是说人之能够驾御力量比自己大的牛,跑得比自己快的马,是靠多个人群策群力,结合起来可以胜过牛马;而人之能够合群,是在于能分;分之能够实行,又在于有义,所以先要明白「义」是何意,再来说「分」。
在〔荀子〕三十二篇中,常常出现「仁义」和「礼义」的字样,单是一个「义」字何意,概括的说,一是「以义制利」(〔臣道篇〕:不能以义制利)可见「义」是和「利」相对的,但是利有公利与私利之分,公利不违反义,因为这是人人都能受惠的,私利才是有害的,是要用义来限制的;〔强国篇〕中说:「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为恶与奸者也。」可以说义是禁止不当行为的。二是人际的分野,因为每个人都是单一独立的,有其独特的一面,可以单独行事,然而在需要团结一致,合力而为的时候,怎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各尽其力,便要用「义」来规范了,此时便要各依自己的「身分」,尽「分」〔读ㄈㄣˋ)所当为的,就是义,〔非十二子篇〕中有:「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是每个人按照自己和另一个人的关系,依自己的身分出以「爱」、「敬」和「不争」,两个人才能和平共处,进而通力合作。所以从「义」开始,人才能「群」,人在群中才能发挥人类所独具的可贵的禀赋,证诸〔礼记,礼运篇〕所说的「人义」〔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后一字读悌,意亦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是在人际关系中,两个人各依自己的身分,对待对方的规准,规准是「义」;区别两个人身分的,则是「分」。
分的意义和重要性,在〔非相篇〕中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已同以,即在那里之意〕曰: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是说人有分别乃是人能成为人,而不同于禽兽的条件就在于人能「分别」彼此的关系;下一句是「分莫大于礼」,即是由互相对待的礼仪做分的表现。〔王制篇〕中说:「分均则不偏……物不能澹(读ㄕㄢˋ),意为充足)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同篇又说:「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这就是人而必要有分别的原因。
和「分别」的「分」有关的,是以「分」为本,用来做为辩说的根据。〔非相篇〕中说:「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是能分别才能依据道理,不只知事物的端倪,又有助于说理的辩解。
--作者:贾馥茗
相关词语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