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字】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諱字

拼音

huì zì

怎么读

【讳字】的意思和解释

【讳字】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名字。《水浒传.第四零回》:「如今江州蔡九知府,是蔡太师儿子,如何父写书与儿子却使个讳字图书?」元.无名氏《渔樵记.第四折》:「这厮是甚么人,怎敢叫俺相公的讳字。」
【讳字】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讳者,隐也,避也。古时人死之后,其子孙为了崇敬祖先,不愿别人直呼其父祖名字,而采取避讳的办法加以解决,因此,古人便有「入境而问禁,入门而问讳」之礼。皇帝,官僚、贵族死后,避讳更为严格,对他们的名字,必须缺笔、改字加以隐讳,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或以大不敬的罪过予以惩罚。避讳反映在古书上,就是缺笔、空图、改易文字。宋代,并规定了对七世以上的君主名字须避讳,所以在宋版书中,因避讳而缺笔之字,时常可见。同时,宋代对帝王之名的同音字也得避讳,叫做「兼讳」或称「避嫌名」。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除匡胤两字必须严避外,其他同音字如眶、恇、筐、匡等字全须缺笔。甚至其祖父名字也得避讳,其祖父名敬,并兼讳竟、境、警、擎、儆等字。又如宋太宗名光义,又名炅,光义两字限制稍宽,于地名,人名和临文时多不避,即或有犯者,改易即可,但须兼讳熲、耿、憧、肩等字。元代与宋代不同,元代皇帝之名,都用蒙古文发音译成汉字,系取其音读,用字不限一定,所以有元一朝,无避讳禁例。明代之初沿袭蒙元习俗,书刻不避讳,因此元、明两朝的版本中,除影宋、翻宋版本之外,缺笔避讳之处甚为罕见。但是到了天启、崇祯朝,始定禁例。如光宗,名常洛,在古书中将「常」字改作「尝」,将「洛」字易作「雒」。熹宗名由校, 「由」字间或有缺末笔,「校」字改作「较」,余不多见。清顾炎武〔日知录〕云:「崇祯三年,礼部奉旨颁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庙讳、及孝、武、世、穆、神、光、熹七宗庙讳,正依唐人之式。唯今上御名亦须回避,盖唐、宋亦皆如此,然止避下一字,而上一字天子与亲王所同则不讳」。清钱大昕注云: 「明季刻书,太常寺作太尝,常熟作尝熟。汲古阁刻〔十三经〕,于由字皆作由」。清人入关后,讳制之风又炽,尤其是雍正、乾隆之世,触犯讳禁,成为清代文字狱中重要组成部分。顺治帝名福临,「福临」两字系译音,不须避讳。至康熙朝开始避讳,康熙名玄烨,「玄」字改用「元」,或缺末笔作「玄」,兼讳炫、眩、弦等字。「烨」字亦须缺末笔。又如乾隆名弘历,「弘」字用「宏」字代替,或写作「弘」。 「历」字改写「历」。上述例举,于鉴定古书版本及刊刻年代,颇有价值。如宋刻小字本〔通鉴纪事本末〕,书中凡宋讳之玄、朗、浪以至沟、媾、让等字,皆缺末笔。又「构」字下注「太上御名」4字,据此可推测为南宋孝宗朝所刻。当然,利用讳字鉴定、推断版刻之年代,只是鉴定古书的一种方式,尚须结合其他条件一起加以考量,决不可孤立为之,盖因后代覆刻之精者,讳字亦不改也。

--作者:沈津

【讳字】 图片鉴赏

讳字

相关词语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