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意思和解释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为魏晋(约220~419)以降选士之法;始于魏,终于隋。据〔通典.选举〕,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错杂,详核无所。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期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按两汉达士,本诸察举,仿古制行乡举里选之法。至东汉末年,天下丧乱,户口流散,遂有是议。
按九品之制,朝廷于诸州郡县置大小中正官,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九品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大小中正官,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三年一校定;其有言行修着,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六升五,若有道义亏缺,则降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大小中正评定后,上吏部尚书。
此法本系战乱时权宜之计,然晋一统天下后仍因之,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有损益,但九品之法至隋文帝开皇中方罢,前后逾四百年。晋朝刘毅曾上疏建议罢权宜之制,复古乡举里选之法,并陈其弊曰:「九品有三难、八损」,而八损之第一项即是:「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朗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实为乱源、损政之道。」杜佑亦指出其弊在: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九品中正制,虽不是魏晋门第形成的原因,但却保障了门第的存在,而其所以不易废,理由之一亦在于此。
--作者:周愚文
【九品中正制】 图片鉴赏
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